昔日造车新势力冠军遭经销商堵门,LOGO设计费被爆高达5亿:哪吒汽车陨落背后的真相
曾经喊着“为人民造车”的哪吒汽车,一度力压“蔚小理”,坐上新势力销冠的宝座,现在却落得个经销商堵门讨债、员工被裁降薪的下场,这难道不是一个大写的“人设崩塌”?
是谁在裸泳?
说白了,哪吒汽车从资本的宠儿到如今的“弃子”,这中间到底发生了啥?
这背后,可不仅仅是简单的经营不善,更像是一场多米诺骨牌式的崩盘。
咱们先说说这“硬蹭式”营销。
都知道哪吒汽车是借了中国神话人物“哪吒”的名字,但你仔细想想,除了名字,它和那个脚踩风火轮、手持乾坤圈的哪吒有半毛钱关系吗?
产品设计、品牌文化,好像都和“哪吒”这个IP不太搭。
这种营销,短期内可能吸睛,但时间长了,消费者也不是傻子,会觉得这纯粹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你品,你细品,是不是这个理儿?
更让人迷惑的操作还在后面。
前CEO张勇想把哪吒汽车从B端网约车市场往C端个人用户市场拉,这方向盘转得是不是有点急?
C端用户可不是那么好伺候的,他们要的是品牌、技术、服务,而这恰恰是哪吒汽车的短板。
结果呢?
C端市场没打开,反倒把B端市场给丢了,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要说这哪吒汽车最让人咋舌的,还得数那5个亿的LOGO设计费。
5个亿啊!
都能买好几栋楼了!
这笔钱花得值不值?
这事儿我真有点看不懂。
是设计出了个价值连城的LOGO,还是这中间有什么猫腻?
反正我是觉得,这钱花得有点“离谱”。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雷军的小米汽车,人家请日本设计大师设计的LOGO才花了200万,这差距也太大了吧?
说完营销,咱们再聊聊资本。
2021年,哪吒汽车搞了个D轮融资,说是360领投,但具体投了多少,和宁德时代这些其他投资方怎么分的,一直没个准信。
你说,这信息要是透明点,大家心里也好有个数不是?
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操作,只会让人觉得这水太深,不敢轻易下注。
而且,从2014年成立到现在,合众新能源(哪吒汽车的母公司)股权变更了好几次,管理层持股比例也降了不少。
这股权结构一变,公司的战略方向也跟着摇摆不定,你说这企业能稳得住吗?
再说这生产,哪吒汽车在全国各地建了不少工厂,像浙江桐乡、江西宜春这些地方都有。
可问题是,工厂是建起来了,产能却没跟上。
卖不出去,工厂就得停产,你说这不就成了资源浪费吗?
工厂闲置,还得付工资、维护费,这钱不是哗哗地往外流吗?
更让人头疼的是,哪吒汽车还欠着员工工资、供应商的钱。
你说,这都欠钱了,谁还愿意给你卖命?
供应商不供货,生产就得停摆。
这不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了吗?
哪吒汽车的困境,也反映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些问题。
现在新能源车企,哪个不是在烧钱?
蔚来、小鹏、理想,哪个没亏过?
只是,人家亏得起,哪吒汽车亏不起。
人家的品牌、技术、资金,都比哪吒汽车强。
而且,现在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比亚迪、特斯拉这些巨头都在降价,哪吒汽车这种靠低价打市场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补贴没了,价格战又这么猛,毛利率都跌到-18%了,你说这还怎么玩?
现在,哪吒汽车把希望寄托在了海外市场,想在东南亚、南美洲这些地方“搞事情”。
可乐视汽车当年也喊着要全球化布局,结果呢?
还不是灰溜溜地倒闭了?
海外市场可不是那么好啃的骨头,政策风险、供应链短板、市场竞争,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哪吒汽车的创始人方运舟,现在也面临着不少压力。
一方面,他要努力开拓海外市场,一方面,还要解决国内的债务危机。
话说回来,方运舟本人还被限制消费了8次,这多少有点让人担心啊!
哪吒汽车的未来,现在还真不好说。
是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还是会坠入深渊,一蹶不振?
只能交给时间来验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