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省20%费用,冒100%风险?

网约车焦点 2025-04-03 17:20:06

近日,莆田市交通运输局发布了一份顺风车搭乘风险提示,提醒市民在享受顺风车便利的同时,需警惕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莆田作为民营经济活跃的沿海城市,顺风车使用场景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

工业园区工人清晨五点拼车赶往福州、厦门的通勤潮,周末往返于莆田与湄洲岛的旅游拼单,以及节假日时期集中爆发的跨省返乡车队,构成了三大主流需求。

不同于标准化网约车,这些场景往往依赖微信群、贴吧论坛等非官方渠道撮合交易,司机与乘客的信任基础薄弱,平台监管几乎为零。

一位在莆田从事汽修行业的司机坦言:“很多老乡觉得平台抽成太高,直接线下交易能省20%费用,但省下的钱其实把风险转嫁给了自己。”

在莆田市通报的典型案例中,超过60%的纠纷源于车辆资质问题。部分私家车为降低成本,使用二手轮胎或失效安全带,却在接单时展示虚假年检报告;

更隐蔽的风险在于保险漏洞——当一辆未购买营运险的顺风车发生事故,保险公司往往以“非法营运”为由拒赔,乘客维权陷入僵局。

交通执法人员近期在沈海高速莆田段抽查时发现,12辆被拦停的顺风车里,有7辆存在擅自拆除座椅超载、4辆使用非本人驾驶证接单的情况。这些数据暴露出顺风车从准入到运营的全链条监管缺失。

顺风车的非营运性质决定了其安全保障机制的不足。与网约车不同,顺风车车辆和司机无需取得相关许可证件。这意味着,顺风车司机的背景核查和车辆保险保障往往存在漏洞,尤其是未经平台审核的野生顺风车,一旦发生意外,乘客维权可能更困难。如特殊情况须乘坐,最好是选择正规且在当地备案的顺风车平台(可供参考:滴滴、哈罗、一喂等)

其次,顺风车平台的投诉处理机制其实也并不完善。网约车平台通常设有明确的投诉处理流程和赔偿机制,而顺风车顺风车属于民事互助行为,平台则缺乏类似的保障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