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抱雪斋文字考古学系列不造第几回

永卓学周易 2024-06-11 19:30:37

流传于商代的甲骨文,是1.1万年以前的上山文化有虞氏创造的成熟体系化文字。

从甲骨文里的,我们可以看到有虞氏在一万年前的生活。

《礼记》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又说:“周人养国老于东郊,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这个庠相当于是有虞氏的学校,有必要了解一下。

甲骨文里并没有“庠”字,《礼记·明堂位》则说:

米廩,有虞氏之庠也。【註】庠序亦學也。

可见有虞氏的庠又叫作“廪”或者“学”,这两个字在甲骨文里面都有。

先来说说“廪”,这个字和“啚”字一样,在甲骨文里面写作“㐭”,如下图所示。

甲骨文廪和啚

刨开“廪”字里面那个表示方坛的“口”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蒙古包!

蒙古包形状的廪

事实上,这种蒙古包造型的廪,起源于一万年以前有虞氏的半地穴式房子,在七千年前的半坡遗址里面大量出现。

半坡遗址的蒙古包房子

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蒙古包房子

蒙古包也是从半地穴式房屋演变而来的,如下图所示。

蒙古包的演化史

郑玄注《礼记》时对于这个廪的记载是这样说的:

魯謂之米廩,虞帝上孝,令藏粢盛之委焉。

意思是说这个廪曾经是有虞氏用来藏上帝之米的粮仓,所以“仓廪”一词通常连称。

但是廪明显是一种有特殊地位的粮仓,又被称为“神仓”。

【国语周語】记载,每年立春前后,天子都要举行籍田礼,在这个盛大的籍田礼上,有一个仪式叫作:

廩於藉東南,鍾而藏之。

【註】云:

廩,御廩。一名神倉,東南生長之處。鍾,聚也。爲廩以藏所藉田,以奉粢盛。

由此可见,廪是在东南方建的一个蒙古包造型的粮仓,是专门用来收藏籍田里的粮食,以供祭祀天帝所用。

《公羊传·桓公十四年》载:

“御廩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何休 注:“黍稷曰粢,在器曰盛。”

周人养国老于东郊,和有虞氏在东南方设立御廪,其实是同一个传统的延续,这个地方本来是用来储藏祭祀天帝的粮食,让国老们在这里养老,自然也是崇奉上帝的一个体现。

直到今天,祭天的天坛造型还是和一万年前一样,是个蒙古包的造型。

天坛

有虞氏在东南方设立的这个廪,就是后世明堂的起源。

历史上建造的明堂,都位于国之东南方。

“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就阳位,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故称明堂。”

明堂的样子,正是廪字甲骨文的样子,像一个蒙古包。

明堂通常会和辟雍(泮宫)在一起,是古时候的学校。因为廪是有虞氏养国老的地方,这些国老正好可以担任学校的老师。

老师的老,就是国老。

明堂和辟雍建在国之东南方,有水的地方。

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

这样的地方有没有呢?

考古遗址中发现了这样的人工水池。

2000年,考古队在灵宝西坡遗址南部发现了一座编号为G1的水池遗迹。

G1略呈长方形,底部略呈锅底状,中部深达1.5米,西南一东北向,残宽约10、残长约30米,总面积约300平方米。发掘者认为这是一个仰韶时期的储水池,推测其储水量约300立方米左右。

由于这个水池刚好就在大室的旁边,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个水池旁边的大房子,就是大室,也就是有虞氏当年养国老的上庠,也是有虞氏储藏祭祀粮食的廪,更是有虞氏当年的学校!

甲骨文里的“学”长这个样子,下半部分是一个和“室”字一样的屋顶,表明学校就是太室。

甲骨文里的“学”字

那么,这些学校里面教什么内容呢?

甲骨文的“学”字上半部分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教的是“五(X)”。

学校里教的的“五”

五,就是五行,是阴阳在天地间交午。甲骨文里的“五”就长这个“X”的形状。

半坡文化的人面鱼纹盆上,到处都是这个“X”形的五字。

五,是黄帝的数字,是有虞氏禘祭的太一天帝——黄帝。

所以,有虞氏的学校里,国老们教的都是黄帝的五行阴阳之学。

《黄帝内经》里的内容,就是在这样的学校里流传下来的。

0 阅读:20

永卓学周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