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文化万年以前就已经使用慢轮制陶!抱雪斋文字考古学系列第三

永卓学周易 2024-06-11 19:30:39

甲骨文是1.1万年以前,上山文化的有虞氏创造的。

《礼记》记载,“有虞氏瓦棺”,认为有虞氏盛行瓦棺葬,也就是用陶器为葬具埋葬早殇的儿童。“有虞氏瓦棺葬无服之殇”。

《说文》曰:

瓦,土器已燒之總名。

这说明“瓦”是对烧制好的陶器统称,但这只是后来才引申出的意思。

甲骨文里找不到“瓦”的字形,只有小篆的“瓦”字,长这样。

一万年前,创造甲骨文的有虞氏是用什么字来表示陶器的呢?

《诗经》里的这句诗告诉了我们答案。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毛詩斯干傳曰。“瓦、紡專也。”

所谓“瓦”,也就是纺專。

甲骨文里面是有这个“專”字的,长这样,是手里拿着一个纺锤转动的样子:

專是手里转纺锤

纺锤本身写作“叀zhuān”,在甲骨文里直接就写成一个纺锤的样子。

长下面这个样子。

甲骨文里的纺锤

这个字形是何等形象,何等生动!纺锤由纺轮和插在纺轮上的纺杆组成,“叀”字底下的部分就是纺轮,缠在纺杆上的丝线加上纺杆,就形成了“叀”字的上半部分。

如下图所示,纺锤分成两种,一种是纺杆穿透纺轮的“串心插杆”式纺锤,一种是“单面插杆”式纺锤。甲骨文里的“叀”字显示,有虞氏的纺锤毫无疑问是单面插杆式的纺锤。

串心插杆和单面插杆纺锤

纺轮一般是陶器或者石制,甲骨文的“瓦”为陶器的总名,可知一万年以前的上山文化有虞氏已经有了陶制纺轮。

但是,有虞氏创造的“專”字,明明是用来纺织用的纺锤,为什么就却以用来指代陶器(瓦)呢?

难道仅仅是因为纺轮是用陶制的吗?

绝对不可能!

最大的原因是,转动的轮子不仅是纺锤的核心部件,同时也是制陶的核心部件!

上山文化的有虞氏陶器,以做工精良而著称,这里有地球上最早的彩陶,制作出的陶器堪称艺术品!

看看这个陶瓶,这绝对不可能是手工捏出来的造型,绝对用到了陶轮!

上山文化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陶轮,但是它后续的跨湖桥文化已经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陶轮,距今八千年以上,比地球上其他地方最早的制陶慢轮早了一千多年。

下图是跨湖桥的木质陶轮底座,台面中心位置有一个凸起的小圆柱,有明显摩擦痕迹,是陶轮转盘用的轴。

从这个陶轮底座的形式来看,跨湖桥(上山)人使用的陶轮属于榫卯式陶轮,其构造与纺锤几乎一模一样,下部底座形如纺轮,上部凸起形如纺针,如下图所示:

跨湖桥榫卯式陶轮

我们可以断定,一万年前上山文化的有虞氏人,一定和跨湖桥人一样,都是在这种榫卯式的陶轮上来制造陶器的!

这种陶轮,和纺锤一样,也叫作“叀”!转动的转(轉),就是从这个旋转的陶轮上来的。

由于陶器是在陶转盘上旋转制作而成,所以陶器实际上都是“转(轉)”出来的,故此得名为“專”,后来出现的砖头虽然不是在转盘上造的,但是也和转盘上制成的陶器一样,也叫作“磚”。

明白了陶器皆是在陶轮上转出来这个道理,我们再来看看“瓦”字的造型,就能够了解这分明画的是陶器在陶轮上旋转的样子,和太极图颇为相似。

在陶轮上旋转制成的陶纺轮上,如今还刻着大量旋转纹,有的就是太极图的模样。

如下图所示。

这应该就是把陶器称为“瓦”的由来,与把陶器称为“專”的叫法异曲同工。

0 阅读:0

永卓学周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