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虞氏,是一万年前创造了浙江上山文化的人群,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缔造者,也是甲骨文的发明者。
抱雪斋文字考古学的第一篇,就来说一说“虞”。
甲骨文里面并没有“虞”字。事实上,古代的“虞”大多写作“吴”。比如《诗经·周颂) “不吴不敖" , 《史记·孝武本纪》引作“不虞不驾” ; 《左传》的“虞仲" , (吴越春秋》引作“吴仲”。战国楚简里“唐虞”的“虞”也写成了“唐吴”。
所以,早期的“虞”都是写作“吴”,有虞氏,就是有吴氏。
金文里面发现了大量的“吴”字,写成这个样子:

金文里的“吴”
这个古老的“吴(虞)”,字形明显是一个仰着头的人旁边加了个“口”。看看这个人形的样子可以看出,人脸是仰起来朝天的。

仰头向天的“吴”
这个仰着头的人是甲骨文里的“夨”(cè)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面“夨”字很常见,应该是“虞”字的初文。
“夨”长这个样子。

金文“夨”字

甲骨文“夨”字
也就是说,创造了甲骨文的有虞氏,对自己的“虞”字是写成了一个歪着头的人。
更准确地说,是一个仰面朝天的人。
这个人,在仰面欢呼。
金文里的“夨”字旁边加上了一个口字,强调了这个人的口部动作。
《说文》则说:“吴,大言也”,说明“吴”的意思表示这个人在张口大声说话。
古文“虞(吴)”本身就和“哗”是同音字,是大声喧哗之意。
例如:《诗经》里有“不吴不敖”《史记•孝武本纪》引作“不虞不骜”,毛传云:“吴,哗也。”
《周易》里的“即鹿无虞”,在帛书本里面也把“虞”写作“华”。
由此可见,华夏的“华”,中华的“华”,古时候都写作“虞”,是有虞氏的虞。
甲骨文里面也没有“华(華)”和“哗(譁)”字,“哗”的意思是“讙”,是欢呼的意思。
《说文》曰:“讙,譁也。”“譁,讙,也。”
古文中的“讙”字均与“歡”互通,是欢喜之意。比如《尚书》就说:
“高宗三年不言,言乃讙。”
这个就是歡的通假。
【禮·樂記】则说:
鼓鼙之声讙讙以立动。
用“讙讙”来形容鼓声喧天貌。喧,和吴一样都是大声之貌。
喧,大语也。——《玉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甲骨文里的“夨”(虞)”,描述的是一个在鼓乐喧天声中仰面欢呼的人。
这是一个在鼓乐中娱乐之人。
《说文》就说:
娱,乐也。
『說文解字注』就说:
娱,乐也。古多借虞为之。从女。吳声。虞俱切。
娱乐虞乐,虞离不开乐。有虞氏本来就是以礼乐著称,有虞氏是地球上第一个有文字,有礼乐的文明,时间远在一万年前。
《尚书·虞书.舜典》记载,有虞氏的虞舜命夔为乐正: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有虞氏时代早就有了礼乐,甲骨文里的“乐(樂)”,是写成这个样式,上面是一个丝字,下面是一个木字,说明这是一种木上有丝弦的乐器,应当是琴瑟之类。

甲骨文“乐”字是琴瑟之形
一万年以前的有虞氏时代,就已经有琴瑟了。虽然琴瑟的发明时代不清楚,《说文》说是神农发明了瑟,又说“伏羲氏作琴”,但不论怎样,有虞氏有琴瑟是毫无疑问的,据说五弦琴就是虞舜发明的。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虽然“乐”的甲骨文是一种琴瑟的乐器,但在上古时代的乐舞中,喧天的鼓声才是唱主角的乐器。
甲骨文里面也有鼓,画的是一只手执鼓桴击鼓的造型。

甲骨文“鼓”
鼓作为单独的乐器,在甲骨文里面写作“壴zhù”,画的是一面摆好的鼓。

甲骨文里的鼓
商代时候的青铜鼓长下图这样子,可以看出当时的鼓是摆在架子上,鼓面在两侧,和甲骨文里的“鼓”造型相似。


商代以前的鼓不是青铜做的,多是用鳄鱼皮蒙鼓,也叫做鼉tuó鼓。
《诗经》里的“鼍鼓逢逢。蒙瞍奏公”说的就是这种鼓。
鼉,学名中华短吻鳄,是中国特产、目前只生活在长江下游的扬子鳄。
浙江上山文化的有虞氏就在一万年以前的甲骨文里记载了这个“鼉”字。

甲骨文鼉字
看看这个扬子鳄的呆萌样子。谁能想到它是恐龙时代就开始存在,比大熊猫还要珍惜的中国土龙呢?

扬子鳄,鼉龙
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陶寺的鼍鼓都是木制的,把大树干掏空制成鼓腔,表面用漆画出纹饰。所蒙的皮虽然已经腐朽,但残留的鳄鱼骨板(鳄鱼背、腹的皮肤上都有骨板,考古发掘中通常只能发现残留的骨板)证明是蒙的鳄鱼皮,更确切地说,是扬子鳄的皮。
下图是陶寺鼉鼓复原图。

陶寺鼉鼓
那么,一万年以前的上山文化有虞氏有没有鼉鼓?肯定是有的,只是制作鼉鼓的木头和鳄鱼皮都很难保存,目前还有待发现罢了。
抱雪斋敢如此断定,是因为陶寺遗址还出土了另一种鼓,叫作“土鼓”,是陶土制作的鼓,长下面这个样子。

这样的土鼓,在《礼记·明堂位》中就有记载:
“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
《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尧的乐官质“以麇革冒缶而鼓之”,说明尧时就有了土鼓。
《周礼·春官·龠章》云:
“掌土鼓豳龠。”郑玄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框,以革为两面,可击之。”
这说的分明就是土鼓。
大地湾文化遗址出土有六千年前的土鼓。

大地湾文化土鼓
仰韶文化中后期的都沟遗址也发现了土鼓,和陶寺遗址的土鼓一模一样,年代早了一千多年。

都沟遗址土鼓

陶寺遗址土鼓
距今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也已经发现了陶制的土鼓,见下图。

大汶口文化土鼓
有虞氏上山文化的核心区也发现了土鼓。
这是2009年在张家港东山村遗址M97出土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土鼓,其年代约为距今7000年至6000年前左右。

鼓为夹砂红陶制作,尖底,口部微敛,深弧腹,高47.3厘米,口径11.1厘米,肩部饰有7个中部为捺窝的突钮,器身饰以绳纹。

发现土鼓的墓葬
这些发现表明,最早的土鼓诞生在长江下游的上山文化范围内,年代最晚七千年前。同样,最早的鼉鼓也必然诞生在这里。

上山文化范围
上山文化范围,也就是后来吴国和越国的范围。

吴国的吴,就是有虞氏的虞。
吴姓人数在全国人口普查中达到2680万,据23魔方,汉族吴姓男子Y染色体单倍群构成在全国分布如下图所示。

有虞氏后人吴姓分布
这个吴姓在东南部高密度分布的情况与上山文化分布区域高度重叠。
证明吴姓远祖源来自一万年前的上山文化有虞氏。
对的·砖家说了算,就像电视剧《大舜》那样,随便给个人给帝舜做父亲(鼓叟),真实的姬重华有兄也弟,在兄弟当中帝舜排行第四,其父(娇极)部落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