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4年,中原大地楚汉争霸。原秦王朝南海郡尉赵佗建南越国。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南越国向汉朝称臣。随即赵佗便发兵吞并桂林郡,建苍梧国,以其弟赵光为苍梧王。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灭南越,新设高要县属苍梧郡。次年朝廷于高要县置盐官。
二战末美军航空测绘高要县(肇庆)周边地形图
南梁天监六年(507年)九月,升高要县为高要郡,并将广州都督府置于高要郡。大同六年(540年),时任广州刺史直兵参军的陈霸先(南陈开国皇帝)被任命为西江都护、高要郡守,高要成为陈霸先的发迹之地。
道光肇庆府志城图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高要郡改置端州,州治高要县。大业三年(607年),改端州为信安郡,郡治高要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将信安郡改称为端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端州为高要郡。乾元元年(758年)又废高要郡,复置端州,仍以高要为治所。大历十年(775年),唐代宗封十五子李遇为端王。
宣统高要县志县城区域图
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由天长知县调任端州知州,在任三年。任内兴建州衙、星岩书院、丰济粮仓等,同时教导民众打井开渠筑塘。
皇祐四年(1053年),广西侬智高举兵反宋,率大军东出攻打端州。端州主官因无城防弃地而逃遭革职,次年宋廷遣大将狄青讨平叛乱,始筑端州土城,但土城极狭小仅容得下官府衙门。
高要县街道图(西)
绍圣三年(1096年),宁郡王赵佶被封为端王。元符三年(1100年)赵佶登基帝位,是为宋徽宗。以端州为龙兴之地,升知端州军事为兴庆军节度使。
高要县城街道图(东)
政和三年(1113年),节度使郑敦义因土城过于狭小,且经过多年洪水冲刷侵蚀,已然岌岌可危。遂谋建砖城,先是组织官员捐俸,又向朝廷请求拨款,安排本地及周边砖窑赶工烧制城砖。
农历五月底,砖城如期竣工,周长八百七十一丈(实测周长2801.2米),高二丈。设城门四座:东门宋崇、西门镇西、南门端溪、北门朝天。是年十一月初六,端州升格为兴庆府。
肇庆市区文物分布图
重和元年(1118年),宋徽宗御笔题写“肇庆府”大字匾额,改兴庆府为肇庆府(可能是因为与西夏国都兴庆府重名),兴庆军亦改名为肇庆军。
景炎二年(1277年),元军将领史格攻陷肇庆。祥兴元年(1278年),肇庆为南宋军队收复。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宣慰使朱国宝率军再度攻克肇庆城,随即改肇庆府为肇庆路。
国民政府陆军部测绘高要县图
明洪武元年(1368年),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自韶州攻克肇庆,改路为府,并设立肇庆千户所。西江行省郎中黄德明暂领知府职,修缮肇庆宋城,并宋崇门为正东门、镇西门改为景星门。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平肇庆瑶乱,升肇庆千户所为肇庆卫。成化十六年知府李璲改四门额为:东门庆云、西门景星、南门南薰、北门朝天。
50年代高要县
清初清廷与南明小朝廷围绕肇庆展开多次战事。先是顺治三年(1646年)十月,永明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改元永历,以肇庆府衙为行宫。次年正月清军将领李成栋攻克肇庆,永历帝西逃梧州。顺治五年(1649年),李成栋反清,迎永历帝还肇庆。
顺治八年(1651年),清军再陷肇庆。九年十月,南明李定国克复肇庆。十年五月,清平南王尚可喜三陷肇庆。十一年三月,李定国围肇庆不克,五月再围旋即攻克,但七月又主动撤走。十二年九月,李定国第三次围攻肇庆,年底败走。
高要县城(肇庆府城)范围示意
民国建立后,废府存县。1923年,桂军沈鸿英占据肇庆背叛孙中山。蒋介石率领讨贼军挖掘地道用炸药炸开城墙夺取肇庆城。
次年高要县严博球欲拆毁肇庆城墙。肇庆师范学校校长梁赞燊(清末举人,后主持编修民国版高要县志)严词反对,并认为宋代古城留存不易,且城墙能够有效防范洪水。但严博球仍坚持拆毁北墙,仅留南墙防洪,并直接开始拆城工作。
1938年高要县调整区乡图
恰逢第一师师长兼参谋长李济深到西江善后督办。梁赞燊亲自上门求见,并前后两次上书,请求制止拆城墙。李济深认为梁赞燊说得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停止拆城墙。但城墙上的雉堞、角楼、城楼、炮台等均被拆毁。
不愧为历史文化名城[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