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二人都跟随朱元璋征战,立下不少军功,这二人结局令人意外

书童读史 2024-05-07 22:41:40

在朱元璋渡江过程中,巢湖水师发挥了重要作用,赵仲中,赵庸二人,就是曾经在巢湖结水寨,后来他们归顺了朱元璋。

赵仲中是赵庸的哥哥,两人归顺朱元璋后,为朱元璋立下了不少功劳。因为这些功劳,赵仲中被晋升为行枢密院佥事。

看起来顺风顺水,但是天有不测风云。

在陈友谅攻打安庆时,赵仲中选择了弃城逃走,回到了龙江。赵仲中逃生,这给朱元璋出了难题。

一方是自己的手下将领,一方是律法。

按照律法,赵仲中弃城逃走的行为,是死罪。

朱元璋手下的另一位大将常遇春,他不忍心看着赵仲用被赐死,他请求朱元璋给赵仲用留一条活路。

但是朱元璋最终还是选择了按照律法执行。

尽管赵仲用是自己的将领,朱元璋还是杀了他。

在朱元璋看来,如果不严格按照律法执行,以后的人,再弃城逃走,就没有办法再惩罚那些人了。

朱元璋在处理这件事上,还是考虑了他的弟弟赵庸的处境。杀了赵仲用后,把官职授予赵庸。

从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来,朱元璋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武夫,他一方面按照律法执行,以警示后来人,一方面又考虑到法外的人情。

朱元璋的做法是有效果的,虽然朱元璋杀了赵仲用,但是赵庸也没有记恨朱元璋,反而继续发扬了作战勇敢的风格,后来收复了安庆,攻下了江西诸路,赵庸进封参知政事。

后来在康郎山之战里,赵庸,俞通海、廖永忠等以六只船深入败敌。

在元末征战的过程中,赵庸立下了一系列军功。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赵庸仍然在征战的路上。他跟随常遇春北追元帝,在归途中,常遇春突然病死。常遇春的死,震惊朝野,常遇春死得很突然,死时年仅40岁。

常遇春死了,军队不能乱,于是赵庸被任命为副将,他同李文忠率领士兵攻打庆阳。

明军到了太原,元军在猛烈进攻大同。形势危急。

赵庸没有乱,李文忠也不愧是战场上久经考验的大将,两人商量了下,定了个策略,先去支援大同。

他们对元军的进攻也很顺利,后来在马邑击败了元兵,并且擒拿了元将脱列伯。

洪武三年,赵庸又同李文忠一起北伐,出野狐岭,攻克应昌。

但是后来,赵庸被人揭发在应昌私自纳奴婢。

这一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按照赵庸的功劳,封公也是可以的,但是就因为在应昌私自纳奴婢,赵庸没能被封公,赵庸被封为南雄侯。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了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

封公的这六人里,李善长后来因胡惟庸案被诛杀,徐达是善终。野史说的朱元璋赐徐达蒸鹅导致徐达之死,野史说法就纯属无稽之谈。

李文忠也算是善终,但是朱元璋怀疑他被人毒害,在李文忠死后,给他治疗的医生和医生家属跟着倒霉。

冯胜被赐死,但是从史料的记载看,冯胜其实还是死于朱元璋的猜忌。邓愈是善终,但是邓愈的儿子邓镇,因为受到李善长的牵连被杀。

郑国公常茂,他是常遇春的儿子,他能被封公,也是因为常遇春的功劳,此人和他的岳父冯胜,在北征途中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回来后,两人互相揭发对方,冯胜被收回了大将军印,而常茂也被安置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死。

从这六位的结局看,就算身居高位,在朱元璋的手下,想善终,也不容易。

洪武三年,巢湖水师的另一个代表,廖永忠,也没能封公,廖永忠被封为德庆侯,从朱元璋的解释看,廖永忠没能封侯,和韩林儿的死,是有关系的。

而韩林儿的死,究竟是廖永忠自作主张,还是受到了朱元璋的指示,杀了韩林儿,是个有争议的事。

洪武二十年,赵庸以左参将的身份,跟从傅友德征讨纳哈出。

洪武二十三年,赵庸以左副将军的身份跟从燕王出古北口,乃儿不花投降。

看起来一切顺利,但是回来后,赵庸被打入了胡惟庸党。

赵庸死,爵位也被除。

赵仲用、赵庸兄弟二人,都是死在朱元璋的手里,赵仲用因为弃城逃走,被赐死,赵庸,被扯进了胡惟庸案,也死了。

关于这兄弟二人的描述,其实正史的记载是比较少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赵庸会被牵连进胡惟庸案里。

胡惟庸案持续多年,不少人是莫名其妙地就成了胡惟庸党的一员。

不受约束的皇权,一旦朱元璋变脸,哪还记得昔日的那些情谊。那些军功,在朱元璋的猜忌之下,反而成了催命符。

明史上有一句记载,“而胡惟庸、蓝玉两狱,株连死者且四万。”

史料参考:《明史》《明太祖实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