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8年,朱高炽出生,此时的人们都想不到,有朝一日,朱高炽竟然会成为皇帝。此时的朱棣,年仅19岁,朱棣还没就藩。
按照朱元璋的想法,藩王分封各地,拱卫京师。
1380年,燕王朱棣就藩北京。就藩后的朱棣,也会随军出征,正是这些日子,增加了朱棣的军事经验。
朱棣在靖难起兵后,虽然艰难,但是燕军仍能和南军相抗衡。曾经随军出征获得的军事知识,以及对于战场上转瞬即逝的机会的把握,都给了朱棣很多帮助。
1392年,朱标死。朱标的死,让大明王朝立于一种危机之中。
选择谁当继承人,是朱元璋的难题。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分析过朱元璋为什么传位给朱允炆。分析到最后,其实传位给朱允炆,也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在朱元璋之前,也有皇帝因为太子死了,跳过了他的其他儿子,传给了他的孙子。
齐武帝萧赜,在太子萧长懋死后,齐武帝立萧长懋的长子萧昭业为皇太孙。
朱元璋应该不至于不知道那段历史,想必是朱元璋综合了各种原因,最后认为朱允炆是下一任皇帝的理想人选。
洪武二十八年,对于朱高炽来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他被册封为世子,并且有了世子妃张氏。在以后的日子里,张氏其实给朱高炽提供了很多帮助。
1398年,朱元璋结束了他的一生。
能在元末的群雄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可见朱元璋的智谋和军事水平,但是在他建立明朝后,他的多疑暴躁,以及失去约束的皇权,也让很多人失去了生命。
很难说,生活在洪武时期的那些人,究竟是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我想到的一个词是如履薄冰。
在朱元璋的统治下,官员担心一早上朝,能不能活到明天都是个问号,而百姓,就朱元璋立的那些条条框框来看,百姓的生活也是很受约束的。无论怎么说,朱元璋就死在了1398年。
不知道他死前是否会想,他寄予厚望的朱允炆能不能把大明王朝管理得更好。他是否会担心朱允炆能不能让他的叔叔们老老实实地呆在就藩地。
其实,就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就有人和他说过藩王势力强大,对于皇权的威胁,但是那时候的朱元璋,还是执意推进他的分封藩王的制度。
朱允炆的削藩,选择了先从周王朱橚下手,朱允炆的步步紧逼,让朱棣别无选择。
1399年,朱棣靖难起兵。朱高炽也别无选择,能不能活到最后,谁也不知道。
从1399年到1402年,其实整个靖难之役是很艰难的。
很长的时间里,燕军和南军的战场就在北方,尽管朱棣取得了一些战争的胜利,但是这些战争胜利后占领的地方,也并没有一直被朱棣占领。
加上北方冬季天寒地冻,就更增加了战争的艰难程度。
直到后来,朱棣得到了一个情报,说南京兵力空虚,这时候朱棣下定了决心,直接打南京。这个战略对于朱棣的整个靖难之役的改变是非常大的。
1402年,朱棣登上皇位,局势大变。原本效忠朱允炆的一些人,他们有的选择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有的人选择了投靠新君朱棣,例如解缙。
朱棣登上皇位,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他选择谁来当太子。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第一选择当然是长子朱高炽,这也是最合理的,但是其实朱棣更喜欢的是朱高煦。
朱高炽体型肥胖,上马都费劲,作为一个从马背上获得天下的皇帝,朱棣当然更喜欢在战场上表现得更为勇猛的朱高煦。而且在朱高煦的身上,朱棣也会看到他过去的影子。
很难说,朱棣的“世子多疾”,他究竟是真认为朱高炽的日子不多,还是仅仅是因为,那一刻的触动,让朱棣说出了那句话。
也很难说朱棣对朱高煦说这话有多少真心。别忘了,朱棣能登上皇位,绝不仅仅只是勇敢,还有谋略。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人。
但是无论朱棣是怎么想,朱高煦是当真了。靖难之战结束,一些武将也认为,适合立朱高煦当太子。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长幼有序,当然应该是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立朱高炽当太子。
永乐二年,朱棣选择了立朱高炽当太子。解缙掺和进了这场立太子的纷争中,他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并且解缙还提醒朱棣,他有一个好孙子朱瞻基。
解缙的一句“好圣孙”,让朱棣陷入了沉思。他也在想,就算他不是那么喜欢朱高炽,但是他很喜欢朱瞻基。如果不立朱高炽为太子,那么,朱瞻基又怎么能继承皇位?
并且在李景隆攻打北京的时候,为守城立下了很大功劳的,正是朱高炽和徐皇后,以及北京城的那些百姓们。
经历了靖难之战后,大明王朝的百姓,更需要的是一个仁孝的皇太子,而不是一个善战的皇太子。
而朱高炽的王妃张氏,也给了朱高炽不少加分项。张氏深得朱棣和徐皇后的喜欢。
最关键的一点,朱棣的皇位本身就是通过靖难之役来的,就算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但是朱棣心里也明白,很多人对于他的皇位,是有非议的。他的皇位是这样来的,在立太子的事上,朱棣不想再挑战那些人敏感的神经了。
种种原因下,朱高炽成为了皇太子,尽管后来朱高煦不死心,仍然在努力离间朱高炽和朱棣的关系。
朱棣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地云南。朱高煦认为这是发配他到边远地区,其实朱高煦也明白,一旦他真去就藩了,远离京师,他就真得再没机会了。
他怎么会轻易放弃这些年的努力呢?他怎么会忘记朱棣的那句“世子多疾”呢?
朱高煦没有就藩云南,但是他没想到的是,朱棣对于他的耐心,也是越来越少了。
永乐十三年,朱棣改封朱高煦去青州,朱高煦还不肯去,这时候的朱棣,已经开始怀疑朱高煦了。
朱棣告诉朱高煦,此任命不可更改。朱高煦还在拖拖拉拉,搞了不少小动作,并且越来越放肆。
永乐十四年,朱棣怒了,朱高煦将被贬为庶人。朱高炽不忍心,救了朱高煦,朱高煦被削了两护卫,后来朱高煦被封到乐安州。
永乐年间,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其实也不稳定。因为掺和到立太子这么大的事情,解缙被朱高煦所恨,后来解缙被贬。
解缙的一生,其实真挺悲剧的。虽然他是才子,但是他不懂皇室的很多事情,是他不能掺和的。拥立太子的功劳,也得有命等到朱高炽当上皇帝那天。
解缙就没有这么个命,当解缙死在大雪中的时候,他是否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呢?
与解缙相比,杨士奇他就很聪明,他帮朱高炽,是悄悄地帮,不动声色间,帮朱高炽度过危机。
所以,尽管杨士奇也曾经历牢狱之灾,但是他活到了朱高炽当皇帝那天。
永乐二十二年,北征的朱棣,死在了途中。最后一次北征,他活着离开北京的时候,他想不到,下次回到北京,是他死后的事情了。
在北京的发展历史上,朱棣迁都北京是个非常重大的事情。
明朝的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不仅仅是因为朱棣曾经在北京生活多年,更重要的是,这代表了朱棣守护北方的决心。
北京城,历经多年沧桑,几百年后,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大都市。
北京是很多人希望之所在。很多人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在这个城市里奔波劳碌。
如果朱棣知道,几百年后,北京已经成为了这样繁华的城市,他也当会感到欣慰吧。
朱棣的死,也代表着朱高炽终于可以当上皇帝了。朱高炽其实是有着很多想法的,但是没想到的是,他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实施。
1425年,在位时间不足一年的朱高炽,结束了他的一生,死时年仅48岁。
朱高炽死后,朱瞻基继承皇位,尽管很多人知道朱瞻基是因为他斗蛐蛐,但是如果真把他说成只知道斗蛐蛐的天子,那对朱瞻基也是不客观的评价。
朱瞻基死于1435年。
对于朱高炽和朱瞻基在位时所做的一切,史称仁宣之治,至于能不能称得上仁宣盛世,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PS:写到最后,其实让我自己还挺感触。大概是因为这篇文章的历史时间跨度比较大,从洪武年间写到了宣德年间,尽管篇幅并不是特别长,但是我还是想起了很多历史的画面。
读历史,真会有一种和古人对话的感觉。有些人,不仅仅是一些名字,他们是真实存活于这个世界,他们来过,后来,他们走了。
史料参考:《明史》《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
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