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朱见深和万贵妃的恩爱故事的背后,有一位纪淑妃,她是明孝宗朱祐樘的生母,这个后宫故事,就从这位纪淑妃开始写。
纪淑妃是被明军俘虏入宫,她认识文字,所以被授予女史。她和朱见深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一天,朱见深偶然间遇到了纪淑妃,皇帝和宫里的女性的故事,故事的走向也能预期。
纪淑妃有了身孕,并且生下了这个皇子,这也是后来的朱祐樘。从《明宪宗实录》的记载看,刚出生的朱祐樘其实还没有名字,为了方便阅读,我们就用朱祐樘这个名字了。
有一个官宦叫张敏,他接到了一个任务,把朱祐樘溺死。张敏非常震惊他,他说了句:“皇上还没有儿子,怎么能放弃这个孩子呢?”
在张敏的怜悯之心下,朱祐樘活了下来。朱祐樘躲在深宫里生活。直到五六岁,还没剪胎发。
被废的皇后吴氏,她知道了朱祐樘的存在后,也会抚养朱祐樘。
总之,这个后宫里的秘密,居然就瞒过了朱见深,朱加深不知道还有这么个儿子。
在朱祐极死后,朱见深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儿子,当时的大臣也为皇帝的继承人操碎了心。这里的前提是,皇帝和臣子都不知道朱祐樘的存在。
成化十一年,朱见深召来张敏栉发,朱见深对着镜子感叹道:“我已经逐渐老了,但是竟然还没有儿子。”
此时的张敏,脑子里的思想斗争也很激烈,最后,他跪了下来,然后告诉朱见深,其实他是有儿子的。
朱见深非常震惊,作为一个皇帝,后宫里的事情,还有他不知道的?而且还是有一个儿子这样的大事,他竟然不知道?
朱见深问他的儿子在哪里?
张敏说:“我说出来,就得死,请陛下为皇子做主。”
太监怀恩也说道:“张敏所言极是,皇子目前养在西宫中,今年已经六岁了,藏在西宫里,不敢让更多人知道。”
后宫里的人,都知道朱见深对于万贵妃的感情,万贵妃在后宫的权势,让这些人保守了这个天大的秘密。
朱见深非常高兴,于是他去了西宫,并且派人去迎接他的儿子。
当知道了朱见深要见皇子,纪淑妃告诉朱祐樘:“儿子,你这一去,我也恐怕很难再能活下去了。你见到了那个黄袍加身并且有胡须的人,就是你的父亲。”
后来就是朱见深和朱祐樘父子相见的感人场景。
再后来,朱见深派怀恩告诉内阁这件大事,而群臣听说朱见深原来有儿子,也是大喜,终于可以暂时不用为皇帝的继承人的事情发愁了。
成化十一年六月,纪淑妃暴毙,按照《明史》的说法,纪淑妃的死,可能是万贵妃导致的,也可能是她自缢身亡。
而宦官张敏,也是非常害怕,最后吞金而死。
这个故事是《明史》记载的,这个版本的故事讲完了,再讲下一个版本的故事,朱见深时期的后宫的故事,疑云重重。
下一个版本的故事,史料来自《謇斋琐缀录》,和刚才讲的故事,截然不同。
在知道了纪淑妃有了身孕后,朱见深以治病为理由,让她安置在安乐堂,让门官照顾。后来纪淑妃生下了皇子后,朱见深暗自命令内侍近臣谨慎看护皇子。后来在朱祐极死后,逐渐有了一个传言,西宫有一个皇子。
因为种种原因,皇子一直没有名字,直到成化十一年,五月十九日,朱见深命令礼部同翰林院给皇子起名字。
而万贵妃与纪淑妃以及朱祐樘的关系,也不像《明史》里形容得那么差。
张敏认识了万贵妃宫里的主宫太监段英,后来告诉了万贵妃这事。
万贵妃也比较震惊,她说:“为何这事唯独不告诉我呢?”
于是,万贵妃进贺,并且厚赐了纪氏母子。第二天,朱见深给皇子取好了名字,纪氏母子被安置在永寿宫,礼数和万贵妃相同。
而宦官张敏,认为这一切是他自己的功劳,张敏也受到了厚赐。
纪淑妃病了,黄赐、张敏找人给纪淑妃治病,万贵妃请以黄袍赐之,俾得生见。后来纪淑妃病情减轻,也就没有再令人诊视。六月二十八日,纪淑妃死了。这天,天色皆赤。而关于纪淑妃的死,各种说法也不相同。
这个版本的故事讲完了,我们再去看看《明宪宗实录》里,是怎么记载的。
成化十一年五月十九日,朱见深下令给六岁皇子取名。
因为干清宫门灾,所以朱见深琢磨着是不是上天在预警什么,于是他就想起来是不是因为自己的皇子都六岁了,还没公之于众,所以上天怒了?
按照正常的流程,皇子不能这么藏着,早就应该昭告天下。
后来,商辂给朱见深支招,不妨降勑于礼部以拟名为辞,这样大家都能明白。
还是商辂贴心,果然群臣无不欢悦。
故事讲完了,我们再分析分析这三个故事的可信度。
《明史》这个故事,写得最跌宕起伏。
众位看官还记得这篇文章里,在朱祐樘出生后,张敏接到了一个任务,溺死朱祐樘。而张敏说了句,皇上还没有儿子,怎么能放弃这个孩子呢?
《明史》的原话是,“上未有子,奈何弃之”。
朱祐樘出生在成化六年,七月三日,此时朱见深的儿子朱祐极还活着,成化七年朱祐极被册封为皇太子,朱祐极死于成化八年正月。
既然在朱祐樘出生后,张敏接到这么溺死朱祐樘的任务,但是朱祐极活到成化八年正月才死,这里面是有时间差的,怎么能叫“上未有子”?
按照《明史》的记载。
时万贵妃专宠而妒,后宫有娠者皆治使堕。柏贤妃生悼恭太子,亦为所害。帝偶行内藏,应对称旨,悦,幸之,遂有身。
这段话本身就说了,在纪淑妃有身孕之前,柏贤妃所生的悼恭太子,也就是朱祐极,已经被万贵妃所害。但是实际上,按照《明宪宗实录》的记载来看,时间对不上。
这是这个故事的疑点。
而第二个版本的故事,结合《明宪宗实录》的记载来看,时间线比较符合。
我们分析一个事情,朱见深有了一个儿子,后宫里的一些宦官知道,被废的吴氏也知道,然后直到六岁,朱见深才在宦官的汇报下知道。能把这事保密到皇子六岁,这事难度可不小。
明宪宗时期的后宫,疑云重重,我们能从这两个版本的故事里,看出来对于纪淑妃和宦官张敏的形容,是截然不同的。你认为哪个版本更合理?
史料参考:《明史》《謇斋琐缀录》《明宪宗实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