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任周王是朱橚,这位王爷,年少时肆意妄为,后来成了朱允炆削藩的牺牲品,等到他的哥哥朱棣登上皇位,他又过上了春风得意的日子。
好景不长,朱橚和朱棣的矛盾逐渐显现,朱橚也不是一个那么甘心当王爷的人,时不时有小动作,纵容王府的人作恶,后来还被人告发图谋不轨。
朱棣把他的弟弟一顿敲打,明里暗里让这个弟弟老实点。
洪熙元年,朱橚结束了他的一生。
明朝第二任周王,是朱橚的嫡长子朱有燉,这位王爷性格偏软,在他的管理下,周王府是暗潮涌动。
他的两个弟弟,汝南王朱有爋和新安王朱有熺,胆大妄为,汝南王朱有爋想方设法谋害他人,新安王朱有熺,他作恶多端,甚至敢吃人。
正统四年,朱有燉薨,这时候的周王府,出现了一个问题。
朱有燉没有儿子继承爵位,下一任周王应该是谁?
明朝的周王,他的字辈是这样的,“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恪广登庸”。
这是《皇明祖训》里,朱元璋早就定好的。
所以你看到的,朱橚的儿子,朱有燉,朱有爋,朱有熺,中间都是“有”这个字。
正统四年六月,此时的明朝皇帝,已经是朱祁镇了。朱祁镇给朱橚的第四个儿子,祥符王朱有爝写信,提到了一件事情。
在朱有燉生前,曾经上奏,他死后,丧葬之地选择近地,并且要从俭,节省民力。这些上奏的内容,其实不太让人意外。
真正让人意外的是,朱有燉提到了,“自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各遣归其家”。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的后宫人员殉葬制度,这种人殉,造成了很多后宫女子的悲剧。
朱有燉提出不让妃、夫人以下的女子殉葬,也给了朱祁镇以启发,后来朱祁镇死之前,废除了后宫殉葬制度,挽救了很多后宫女子的生命。
关于朱有燉的丧葬安排,朱祁镇命令祥符王朱有爝来主持办理,周王府的一些事务安排,也交给了祥符王知朱有爝来暂时管理。
按照明朝的嫡长子继承制,既然周王朱有燉没有儿子继承王位,那就要开启兄终弟及了。
正统四年八月,祥符王朱有爝被册封为周王,他是明朝历史上第三任周王。
周王位子能落在朱有爝的头上,也是有一段故事。朱有爝是朱橚的第四个儿子,他生于1392年。
周王的第三个儿子,朱有烜,这人死于永乐十三年,早死,自然是没有机会继承周王之位了。
而周王的第二个儿子就是前面提到的汝南王朱有爋,周王的第五个儿子是新安王朱有熺。
宣德年间,一个叫王友的人,上奏祥符王朱有爝与赵王朱高燧图谋不轨,明宣宗朱瞻基不相信这事,于是让朱有爝来对质。
朱有爝否认了此事,并且他怀疑是他的弟弟新安王朱有熺安排下人做的。后来,人证物证都齐了,朱有熺也是没办法了,但是他的供词里,又提到了汝南王朱有爋。
朱瞻基又让汝南王朱有爋来对质。汝南王朱有爋和新安王朱有熺还互相推卸责任,最后这两人都被贬为庶人。
祥符王朱有爝,在这事里,是被诬陷的。
正统四年,朱有燉死后,周王之位,就这么落在了朱有爝的头上。
正统五年,朱祁镇给朱有爝写信,写这信的目的,是为了回复朱有爝之前上奏提到的事情。
朱有爝想给他的生母胡夫人位号,能让她在宗庙中一同受祀,朱有爝还请求,把周宪王朱有燉的贞烈巩妃迎入宗庙东一室,朝南供奉。
明朝的宗庙祭祀,那是大事,需要符合礼制,并不是你位高,你想如何就如何。参见明朝著名的大礼议之争,轰轰烈烈搞了那么多年,多方辩论,甚至还有官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强势的朱厚熜,还是把他父亲抬进了太庙。
那朱有爝提出的这个请求,明英宗朱祁镇是如何回复的?
礼部用“《春秋》考仲子之宫及僖公成风事”为例,胡夫人应该仍然用旧号,祀于别室。然后礼部“又举《春秋传》诸侯不再娶,于礼无二嫡”,认为巩妃应该“祔于定王夫人之室”。
朱祁镇认为礼部官员所说的,是引经据典,有理有据,所以朱祁镇还是按照礼部的奏请来处理朱有爝的上奏。
最后朱祁镇还提了一句,虽然理解叔祖的孝心,但是按照孔子说的,祭祀要合乎礼法,希望叔祖能体谅。
朱有爝也是碰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但是礼制在明朝,确实是个非常重大的事情。
正统六年,朱有爝上奏,他想拆掉旧房,建造新房,希望皇帝安排工匠,并且赏赐物料,来建造房屋。
朱祁镇直接拒绝,并且还和工部官员说,河南百姓屡次遭受灾害,百姓如此艰难,怎么能加重他们的负担?
朱祁镇让周王自行解决。
其实朱祁镇对于明朝的藩王请求,也是看情况处理。明朝宗室人员的逐渐增加,让明朝的这些皇帝,也面临着压力。朱元璋的祖训,培养了明朝王室里很多不事生产的人,他们是王室人员,受到优待。
景泰三年,朱有爝薨,这位明朝的第三任周王,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朱有爝生于1392年,死于1452年,终年61岁。
巧合的是,朱有爝的哥哥朱有燉,明朝的第二任周王,他也是终年61岁。
参考资料:
《明史》
《明宣宗实录》
《明英宗实录》
《皇明祖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