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王朝的王室里,晋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族。虽然也会面临着因为没有后代而从旁系里挑选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人来继承晋王之位的情况,但是晋王之位还是从明初传到了明末。
在整个晋藩里,庆成王这一支系,是比较显眼的。第一任庆成王朱济炫是晋王朱棡的第四个儿子,这个庆的封号,是因为朱元璋当时正好在参加庆成之宴,朱元璋非常高兴,就提出朱济炫以后就用庆作为封号,而没有用地名。
庆成王朱济炫,这一生肆意妄为,在朱济熿主导的诬陷朱济熺的事件里,就有他的影子,后来在他死后,他的庶长子朱美埥继承了庆成王之位。他的庶长子朱美埥就是那种典型的明朝不事生产的王爷,遇到困难的时候,这位王爷马上就想到了当朝皇帝。
男儿当自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对于这位王爷来说,他不想。
有靠山,他当然要找靠山,更何况,他的靠山还是当时权力最大的皇帝。
朱祁镇在位时,他一次次向朱祁镇讨要这个,讨要那个,都是王室子弟,朱祁镇也不能完全不给面子,所以有时候朱祁镇答应,有时候拒绝,有时候答应一半。
景泰七年,朱美埥结束了他作为伸手王爷的一生。下一任庆成王,是谁呢?
其实时间线还得往回找,大明王朝自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后,形势发生了巨变,朱祁镇被瓦剌人俘虏,他的弟弟朱祁钰当上了皇帝,在众多人的努力下,大明王朝转危为安,又进入了暂时的平静期。
等到景泰八年,大明王朝又进入了新的时期,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于是,朱祁镇又复辟当上了皇帝,景泰八年也被改成天顺元年。
朱祁镇复辟,改元天顺,从这个年号里,就能看出来朱祁镇内心的期许,他多么希望他以后的日子可以顺利。
天顺二年,镇国将军朱钟镒袭封庆成王,庆成王妃是陈氏。
当朱钟镒袭封庆成王后,他想来朝见朱祁镇,以表达他内心的感激之情,这时候的朱祁镇,以路途遥远为理由,婉拒了朱钟镒的请求。
其实明朝的皇帝,对于王爷的很多事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对于王爷离开封地这事,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这时候的朱祁镇,他一生经历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对于他不信任的王爷,婉拒是他的优先选择。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成化年间,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当上了皇帝。
成化十六年,庆成王府镇国将军朱奇涧、朱奇潡、朱钟錎霸占乐妇,夺人财产,朱钟鈌、朱钟铛、朱钟钥等人侵害夫役,邀夺粮马,他们遭到了巡抚右佥都御史秦纮的弹劾。
这是在《明宪宗实录》里的记载,面对着秦纮的弹劾,庆成王朱钟镒并没有想着弥补庆成王府里的这些人的罪过,也没有斥责这些人,他反而上奏为朱奇涧等人掩饰他们的罪行,为他们开脱罪行,并且倒打一耙,上奏诬陷秦纮。
后来明宪宗朱见深派太监尚亨、刑部郎中张锦等人联合调查此事,明宪宗其实对于王室的这些人的行为,心里多少也是有点数的。
事情水落石出,因为他们不遵祖训,恣意非为,朱奇涧等三人革官职禄米,朱钟鈌等八人革禄米一年。
而庆成王朱钟镒教子无方,又隐瞒实情,并且上奏诬陷秦纮,数罪并罚,“革禄米三之二,仍下𠡠切责之。”
朱见深的圣旨里,对于此事,还提到了对于所收乐人处理意见,“杖所收乐人送晋府幽闭,所生男女随住,永不许请封。”
而秦纮,也因为上奏的奏折里,有不实的内容,“赎徒还职”。
总体说来,就算王府这些人犯了这么多的罪,最后的处理,还是板子轻轻落下。
而乐人,在明朝的户籍里,属于地位比较低,其实这件事情里,乐人何其无辜,但是他们的公道,又怎么讨回呢?
因为这些人是王室里的人,他们投胎的时候,就占据了优势。
就因为他们是王室的人,他们的人员犯错,庆成王还包庇他们,而皇帝对于这些王室的人,其实有时候也挺无奈。就算严厉斥责朱钟镒,朱钟镒就能让庆成王府的人老老实实,不再作恶吗?
成化二十一年,朱钟镒上奏,王府生活艰难,朱见深恢复了他的一部分禄米。其实读这些史料的时候,挺感慨,明朝的王室人员的特权,真挺多的。
当明朝的皇帝又一次变更,明宪宗的儿子朱祐樘当上皇帝后,朱钟镒想去朝见新皇帝,朱祐樘阻止了他。这也可见,明朝的皇帝对于王府人员的警惕之心。
朱钟镒这一生,子女挺多,一般人真想象不出来,他居然有这么多的子女。
弘治五年,巡抚山西都御史杨澄等人上奏,上奏的原因一般人很难想到。
因为晋府庆成王朱钟镒子女已经达到了九十四人,杨澄等人怀疑这么多子女里,有非亲生子女,而且镇国将军朱奇𤃪等人虚报年龄,冒领禄米,于是请求礼部商议处理此事,并且还提出,请朝廷限制各郡王以下妾媵之数。
当礼部知道这事后,他们派人调查此事,最后礼部得出的结论是朱钟镒的这些子女,是王妃、夫人并官人室女所生,并没有违规收养的情况。对于冒支禄米的事情,按照明朝律法,应该追回来。
朱祐樘看到礼部的回复后,最后他的旨意是,既然朱钟镒的这些子女都是亲生的,他们身份无误,朱钟镒没有违规收养子女,那么这事就不要再讨论了。然后对于冒支禄米,是这么处理的,“冒支禄米不必追征,准作以后年分该支之数”。
朱祐樘强调,此前司法部门曾经上奏,不许滥收子女,朱祐樘要求再通知各王府。
至于自郡王以下妾媵多少之数,经过礼部的再商议后,再奏请,“郡王自正妃外,妾媵不得过四人,各将军不得过三人,中尉不得过二人。”
朱祐樘同意了礼部的上奏,并且下令定为正式制度。
也难怪之前朱钟镒上奏,王府生活艰难,实在是王府里的人多。朱钟镒因为他的多子多女,让明朝制定了制度,这也是令人想不到。看来到了朱祐樘时期,朝廷也是感受到了因为王室人员的增加带来的对于明朝财政的影响。
弘治九年,庆成王朱钟镒结束了他的一生,终年63岁。从《明孝宗实录》的记载来看,“有子四十四人”。
在明朝这么多王爷里,像朱钟镒有这么多子女的人,还是挺少见的。
史料参考:
《明英宗实录》
《明宪宗实录》
《明孝宗实录》
《明史·诸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