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但是,父母每晚陪孩子读书一小时,根本不需要你坚持十年,帮孩子养成习惯就好了。从孩子三岁的时候开始,或者更早的时候开始,稍稍晚一些也没有太多问题,到他能独立阅读的时候,陪孩子读书的事就可以变成他自己独立读书了。那么这些养成读书习惯的孩子会怎样呢?家长在陪孩子读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激发孩子对书的兴趣,同时引发孩子对书的思考,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开动脑筋,产生联想。
慢慢地养成好习惯发后,当一个孩子读一本书的时候,他会联想到另外某一本书里面的人物,跟这个作,或者可以做对比,或者说当他看到某一本书的作者的时候,他会想起这本书作者的另外一些书讲的是什么?某位作者的书都有哪些共性。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他就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他懂得比较,学会了总结,应用在写作文的时候,他也会触类旁通。那些不了解孩子种阅读经历的人,他会觉得这种孩子简直就是天生的作家,说一点什么,他就能够联想一成片。这就是读书之道。
这样的孩子别的科目会怎样,我觉得也不会差到哪里。可以说学习的方法都是相通的。如果说小学里读书读到这样的程度的孩子,他今后学语文写作文肯定是没有问题,他的表现可能远远会超过父母和老师的想象,就像我以前带过的一位小姑娘,才二年级,老师每次给她的评语都是五颗星,并且给她的评语是:你太会写作文了!
关于读书的作用,1、养成阅读的习惯,孩子的阅读习惯的确是需要家长从小进行陪养并陪伴的。没有家长的陪伴和正确的引导,是不大可能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的。都说得语文者得天下,这话一点不夸张,阅读的能力可以决定的范围越来越广,今年的高考数学,就有一道题,被孩子们说“题干太长了,都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所以阅读,非常重要。2、开拓孩子的眼界和思维,孩子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的方式大体是固定的,让孩子了解他生活环境的以外的世界除了旅行,基本是靠阅读和电视里面的介绍,而阅读所得到的信息量,是视频所不能比拟的。
当一个孩子的眼界和思维都非常宽的时候,他的处理事情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向等自然都不同,被洗脑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孩子在某一个时间段里的叛逆,坚定自己的某些不是很正确的想法,多是被同学或者同伴影响的,而这样的影响,多半来自于孩子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关于一小时,当一个习惯可以长期保持,并且每天坚持一个小时的时候,孩子已经完全地养成了这个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当中,也会相对容易的养成其它的习惯,因为孩子自己就可以看到累积的“作用”和“优势”,他自然愿意去养成其它的习惯。
通过阅读,孩子会养成一个基本的“成长型思维”,所谓的成长型思维,就是在孩子的心里可以肯定: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方法得当,肯努力,有积累,就会有“成果”。而不是认为自己某个方面差、不如别人,就想要放弃而不做努力,或者认为努力无用。陪伴的作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的陪伴是在引导孩子如何阅读,并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进行答疑解惑,让孩子有坚持下去的榜样和动力。小的时候,增进亲子关系的方式之一就是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和家长都在成长,也让两个人有话题可聊,这也为孩子长大之后,两个人仍就“有话可说”,打下了基础。
长大后的陪伴,已经不再称为是“陪伴”。因为此时的孩子已经可以独立地识字和阅读,已经养成了习惯,并且在“思维”、“能力”等方面开始超越家长。此时的每天一小时,相信家长也已经成为习惯,而这时,家长的状态,更多的是一种榜样,一种力量。让孩子看到家长没有无所事事、没有不努力,而自己也应该成为这个样子。榜样的力量,时刻都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