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道》第8章:如何鉴别奇石的天然与否?9

石道聊文化 2024-06-22 16:21:53

第二节 如何鉴别奇石表面石色构图的天然与否?

二、如何鉴别奇石表面部分人为加工的石色图案?

该方面的人为加工方法,据黄河石产地的“石文化”研究者介绍,有“染料浸色法”,有“烧烤熏煮浸色法”。简介如下:

1.采取“染料浸色法”在黄河石表面部分人为加工的石色图案。比如黄河石《贵妃》(见

图8-10 黄河石 部分人为加工的石色构图 选图自“今日头条”

图8-10),加工者即是根据石头表面原来的石色,再运用“染料浸色法”添加了左部分的“贵妃”画面,从而增加、加强原来石头表面图案的美。

据黄河石产地的“石文化”研究者介绍,在实际操作中,“染料浸色法”包括六种,即洗发水染色、背景染色、蜡染作色、提油作色、草酸着色、高压压色等。

第一种,“洗发水染色”所形成的黄河石表面图案。其具体步骤是:首先,剪出图案,贴于石面;然后,涂上洗发水,揭去贴物。这样,原贴物覆盖的石头表面部分就留下了所需要的浅色的图案。

第二种,“背景染色”所形成的黄河石表面图案,人们又称之为“反相染色法”。据黄河石产地的“石文化”研究者介绍,该方法是保持卵石表面原来的图案的原色,再在这些原色的个别部位涂色,而不对其它部位的原图案进行涂染。因此,该方法形成的图案具有迷惑性,叫人真假难分。对于这样的黄河石的图案,购买者需要特别注意鉴别,防止被误导。

第三种,“蜡染工艺”所形成的黄河石表面图案。据黄河石产地的“石文化”研究者介绍,其具体操作步骤是:先在石头表面涂上一层蜡,然后用化学药品浸泡一段时间,待洗去蜡质后,石头表面的无蜡部分便出现了需要的图案。

第四种,“提油作色”所形成的黄河石表面图案。据黄河石产地的“石文化”研究者介绍,这个方法的具体操作策略是:天然的石头表面图案,如果没有采取提油作色,那么,它的颜色、图案就显得自然,但也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于是,商家就从石头表面的皮壳开始,沿绺裂、质地薄弱处提油作色。作成之后,皮壳上自然会留下黯然受损的作色部位,或颜色只是浮在表面。因此,玩石人仔细端详就会明白地分辨出来。但是,长时间之后,这种古老的染色方法,它们在石头表面形成的图案,就不容易被发现了,也比较好看了。

第五种,“草酸着色”所形成的黄河石表面图案。据黄河石产地的“石文化”研究者介绍,该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是:将炸药水和草酸混合在一起后,将黄河石放在里面浸泡。这样,既可以达到破坏石质的目的,也能够让石头吃色。于是,白色的石质,它会硬生生地让草酸把色咬进去。当然,这种方法也是仿古瓷时让新瓷“吃土”的方法。这种方法做出的成品色,是“吃”的很深,但是色通常把握不住,都有点带青黄色的色调。

第六种,“高压压色”形成的黄河石表面图案。俗话说“若要吃色深,时间出真知”。据黄河石产地的“石文化”研究者介绍,染料浸泡,因为时间短,一般只是一两天,所以浸色不够深。但是,为了达到吃色深的目的,一些人在野地里将石头一泡就是好几年,如此,运用这样的方法所形成的石头表面的图案,就非常吸引人。

可惜的是,多数人往往没有这个耐心,只是想挣快钱。于是,他们采取医疗用的高压锅,300公斤压力,24小时强力进行染料浸泡,也能够达到在野外两年的浸色效果。如此,市场上出现的那些田黄满世界的奇观,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由此可见,运用“染料浸色法”形成的部分石色图案的黄河石,它们多是未经加工的砾石或是卵石。而这类砾石、或卵石,它们的质地不够细腻,都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化学染料可以在它们的表面直接染色。至于石质粗的砾石、或卵石,它们就更容易被上色、被绘制图案了。

当然,鉴定它们的方法也是非常容易的,一方面,对于那些没有经过清漆处理的石头,人们一般用褪色剂即可轻易地褪去它们的画面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经过清漆处理过的石头画面,如果进行一般的处理,那是无法退去其绘制的画面的;只有用洗洁剂,并且强力地清洗它们,才可以使它们画面的颜色变淡。

然而,一般人买了那些被人工绘制的完整画面的石头,也因为舍不得刮去其清漆层,而自认为它们是天然形成的。有的显摆于人,有的以为大宝而暗藏于柜,不敢示众。

《石道》(1-4卷)102

1 阅读:3

石道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