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崖墓“秘戏图”的保存,20多年后终得定论

围炉煮世界 2024-09-28 13:22:46

写在前面:

岳南用近200万字的讲述,在《南渡北归》中为我们留下一个又一个大师远去的背影。他们当中,有人令人仰之弥高,有人让人倍觉萧瑟。

但也正是这群背影,为后世播下一颗颗种子: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那个时代,已远,那份精神,永存。

这其中,关于彭山汉墓发掘时的一个争议,二十多年后,才终有答案。

1941年6月,考古学家吴金鼎率领着史语所与中央博物院组成的团队,开始了对彭山汉墓的发掘。当他们在发掘第十五号墓葬时,忽然看到一幕“春宫”。

墓门的门楣上,刻有一幅生动的浮雕:一对男女并坐,男子的右手揽过女子肩部,摸在其乳房上,而女子则手抚着男子手臂和肩膀,两人拥抱接吻。

团队为这幅浮雕取名“秘戏图”,为这种毫无避讳的展示讶异,却也因此起了争执。

大家都知道,这座浮雕对于陵墓史来说,是极为罕见的,拥有巨大的研究价值。然而,该如何保存呢?

吴金鼎主张将“秘戏图”切凿下来,移入博物馆作为标本,永久保存。而团队中的另一成员陈明达则坚持认为,一旦切凿下浮雕,就破坏了建筑的完美,力主保持原貌。

为此,两人争论不休。

最后,浮雕还是被凿下来了。吴金鼎从当地请来经验丰富的石工,将“秘戏图”凿下,先藏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仓库,后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二十多年后,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第十五号崖墓被一批“觉醒的革命群众”全部捣烂摧毁,成为荒草飘荡,蛇鼠出没的废墟,而“秘戏图”因早已被切凿,幸得完整保存下来。

二十多年后,吴金鼎早已不在人世,陈明达得知这一切后心中也是万千慨叹。当年因“秘戏图”保存方法而起的争执,终在二十多年后,有了答案。

彭山汉墓发掘团队成员合影(1941年)

如果没有发生那场劫难,谁又能说,吴金鼎的做法,就真的正确呢。

是是非非,黑黑白白,许多事本就无所谓真正的对错,没有定论。各人有各人的立场,万物有万般的归宿。只是随着时易事移,许多事情,或许会被另一层面纱笼罩。

面对抉择,我们只能凭借自己现已形成的知识网与逻辑线,做出眼下来说,对于自己来说,最为合适的决定。至于结果,顺命,也顺时间。

不囿于当下,也许会让人拥有更开阔的心境。

当一件事争不出结论时,事缓则圆;

当一个人看不清前路时,坚持则明;

当一段关系得不到答案时,弃之则通。

人生如砂砾,用时间、用经历回顾过往,回首间才能真正明了,当初的是非对错各有其意。

裹挟于时代洪流中的我们,如蝼蚁般奔忙,在波澜壮阔的命运面前,也都逃不过被摆弄的命运。

命运的底色,永远是时代,夹杂其间的,才是自己的抉择与方向。

如此,方能多一份洒脱,少一份所执。不迷,也就悟了。

.END.

0 阅读:0

围炉煮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