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了两个热议的政策:
1. 第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9月10日上午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草案的议案。
2. 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保险的兑付机制、产品设计以及风控可能都会出现调整。
综合几个数据上的信息:
1
从人口出生情况来看,中国从2022年起出现人口负增长,2023年延续负增长态势。
2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于2021年达到14.2%。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突破4亿,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3
近年来的利率下行,今年9月储蓄险的保证利率已经下调至2.5%,而重疾险的费率则再次上涨。
单就养老这个方面,我觉得还是很必要展开跟大家聊一聊的:
老有所养的两个重要因素:
身体健康,经济宽裕。
在这两个基础条件下,我们才能谈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精神需求。
众所周知:年纪越大,越容易生病。
如果纯靠储蓄去应付医疗费,那么一般的中产都会扛不住,毕竟一针CAR-T上百万,退休时候卡里没个几百万都不够花。
所以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健康保险了。
先说结论:
健康保障方面,医保一定要买,商业医疗险可买可不买,重疾险尽量买。
但凡有点常识的都明白,医保目录用药绝对是最便宜的,所以国家给的福利一定要用起来。
但是介于后期医保DRG的政策出台,报销这方面肯定会打折扣。
什么是医保DRG呢?
这个政策是从发达国家引入的:
假设你是个年轻小伙子,得了阑尾炎,医院在收入这枚病人时就会把他分到阑尾炎小组里。之后,无论你住院多久,花了多少钱,医保给的钱是固定的,就像是去食堂吃的固定套餐价。
假设给的是2000元。
现在,如果医院花了3000元才治好了你,那多出来的1000元就得医院自掏腰包,医院赔本了,医生需要自掏腰包。但如果医院节约了,只用了1500元就搞定了,那多出来的500元就是医院的盈利,医院开心,科室有奖金。你可能会想,那医院肯定会给咱省着治疗呗?那也不是的,因为医保也很精明,如果医院总是1500就搞定,医保在下一年就会把2000的额度降为1500。
所以,未来的医保一定是满足于大部分人的基础需求。
简单来说就是病治好就行,毕竟中国月收入3000以下的大有人在,所以国家只能针对大部分的标准化需求。
至于后续恢复好不好,会不会产生其他影响,这个很难纳入考虑范围内。
因此,想要非常舒适的治疗环境,专业的康复体验,期间的护工护理,最新疗效的进口药...这些大概率都是不会包含的。
而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商业医疗险报销的范围:
医生认为合理且必要的治疗费用,如果医生紧贴政策按照医保DRG的要求来诊疗,那么意味着优质,体验更好的治疗手段会变得非必要。
加上这两年商业医疗险已经被互联网卷烂了,利润率非常低,后续大概率保险公司对于产品和相关条款可能会更严苛。
而重疾险是个合约性质的,只要得了就赔钱,至于怎么花都是自己的事儿。尽管现在费用有一定上浮,但是不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对于现在广大的独身子女,带身故的重疾该买还是得买。
除了健康保障以外,老了有没有钱花是另外一个关注点:
对于养老储蓄而言,总得来说可以分三块:
社保的基本养老金,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金。
社保养老金个人的感觉是,社保养老金的本质是拿这代人的产出养上一代人的老。既然人口越来越少,且存在亏空风险,这个不能太过指望。
但是如果爸妈这两年要退休了,抓紧旧政策的尾巴,宁可提早退。
至于要不要多交点养老金提高后面领取的基数:
身体好的可以薅一薅,毕竟底子好活的长薅的也多。身体比较差劲的,什么三高,糖尿病之类一堆毛病的,建议这钱还是留着救急比较重要。个人养老金其次,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建议看看个人养老金,因为这个是个人账户,实打实交了就是给自己用的,且有一个重大好处就是免税。
说到底,这也相当于一个强制的储蓄,Tank的建议是:
如果你有收益更高的途径,那么就按免税额的额度去买就好了。
如果没有,存得多以后自己拿得多。
商业养老金至于商业养老金,之前这一波利率下调到了2.5%,但是相比以前3.5%还是少了挺多的。加上现在的政策出了几点意见:
保险市场准入资格从严,以后不是有钱就能搞保险了,牌照的审查会更严,对于老百姓而言是个好事。严格监管,整治违法行为。有力有序有效防范化解保险业风险:建立以风险监管为本的制度体系。完善保险资产风险分类制度。强化逆周期监管。优化偿付能力和准备金监管政策。制定风险处置规程。健全保险保障基金参与风险处置机制。规范保险产品设计和利益相关方权利义务,研究完善与风险挂钩的保单兑付机制。
还有其他,在此不一一列举,感兴趣的可以去看原文:
>>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因为利率下行,导致之前的高保底的保单(3.5%)如果要刚兑,就会存在风险敞口。
因为现行的国债利率就只有2.5%左右,加之整个市场的资产荒,对于规模大的险资这一个点真的很难找。
从行业的角度而言,我个人觉得大陆的储蓄保险类产品大概率会往香港、新加坡、美国的保险产品去演化。
香港的储蓄分红险的保底大概是0.55%,预期是6-7%。
美国的指数型万用寿险的保底是0,预期是12%
基于低利率,甚至未来可能0利率的大环境下,说到底,保险同样只能保证不亏本。
硬要去做几个点的刚兑,从资管的角度而言其实挺难的,加上国内对于资金的出入有着更加严格的管控,可选的资管品类极其有限。
所以,真正考验的就是保险公司的硬实力。
从选择优先级而言,大概率
保司品牌>产品
之前的安邦,恒大都是例子,谁都不希望自己买的保单最后被别的保险公司接管。
以后只有国字头,大体量,资管能力强的保司才能收获更多的客户和保单。
这也是为什么隔壁香港全球前20的保司瓜分了绝大部分业务,靠的都是实力,大家认的也就是这块招牌。
说回来,如果真的是考虑做长线储蓄,我还是建议选择分红险,不论是国内还是海外,低保底大概率会成为常态,至于预期收益咱们以后再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