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本来和孙中山先生关系甚好,一度很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但随后发生了炮击孙中山先生大本营一系列事情,让两人关系发生逆转。
早期的陈炯明敢打敢拼、思想先进,武昌起义后在广东东江打响起义第一枪,二次革命也积极参与,对广东近代的革命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陈炯明后期思想发生剧变,没有当初那种进取之心,他极力鼓吹联合各省进行自治,其与孙中山之间的政治分歧主要还是因为政治理念和对中国国情认识及统一路径的不同理解。
1.政治理念分歧:陈炯明主张“联省自治”,他认为动乱中国已经饱受战乱侵蚀,故而寄托于先保证广东一省之和平,再而让各省联合,走自治道路,最后再实行联省自治,逐步走向全国和平统一。这与孙中山先生一以贯之的中央控制地方的理念截然相反,和中山先生主张“中央集权”和以武力“北伐”颠覆北洋政府统一中国的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
2.对苏联的态度:陈炯明对苏联的态度与孙中山也有所不同。陈炯明对于社会主义苏联多少心存芥蒂,不太愿意靠近,对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更是不太支持,陈炯明特别反感苏联提出的以放弃外蒙为条件进而支持中国国内革命的计划;而孙中山则与苏联保持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孙中山对于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有着一种欣赏的眼光,对于苏联的帮助还是抱有较高的期待,一个不愿意靠近,一个保持密切合作,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歧点。
3.选举和任职分歧:1921年,孙中山在非常国会的选举中被选为非常大总统,但这一过程遭到了陈炯明的反对。陈炯明对于中国近代的民主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并不支持认所谓的众望所归和个人领袖,他始终认为总统还是应该通过法定的选举程序产生,要由两院联席选出,出席议员还要达到规定的三分之二以上才能算数,而当时参会的议员只有200多人,低于当时规定数额的2/3,人数规定就不过关,并且记名投票的方式更不符合当时的选举制度规范。
4.北伐问题和如何统一问题:孙中山始终坚持武力一统,主张中央集权,这是辛亥革命以来给中山先生最大的教训,而陈炯明则认为当时国民甚苦,不易再发动战争,他没有看到武昌起义以来的不彻底性,他主张先定省宪,再议国宪,所以对于军事行动陈炯明始终消极避战,两人矛盾开始显现并迅速升级。
至于陈炯明是否真的想伤及孙中山性命的问题,小编还是基于不太真想,主要还是以控制为主的想法。1922年“六一六炮轰总统府”事件中,粤军将领并不想真的置孙中山于死地,想控制孙中山或者仅仅是想把孙中山赶出广东,赶到其他地盘上去。在开炮前部分将领还是有过提醒的,孙中山逃到永丰舰后,陈炯明叛军的反击并不是那么激烈,也许也是为了孙中山先生早一点跑到其他地方去就行了,这是历史学者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从个人情感上去看,小编想陈炯明还是不愿意要孙中山先生性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