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当略知孔子生平,我们从《史记·孔子世家》来认识孔丘及其时代 。

(11)孔子博学不惑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乾侯,定公立。
孔子年四十二,为公元前510年。这年十二月,鲁昭公死于乾侯。乾侯当时属晋,位于今河北成安县附近,距离鲁者曲阜数百公里。鲁昭公在“斗鸡之乱”中因为自己错误的决定,被“三桓”反杀,连夜出逃,到死不得回归鲁国,最终在乾侯凄凉病逝。昭公薨逝的消息传到鲁国,已是次年(前509)六月。得到消息的五天后,鲁定公即位。《史记·鲁周公世家》:三十二年,昭公卒於乾侯。鲁人共立昭公弟宋为君,是为定公。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记载来看,昭公的儿子参与了谋划铲除季氏的行动,“三桓”可能因此不悦,转而扶立姬宋。

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问仲尼,云得狗。仲尼曰:“以丘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季平子(季孙意如)逝世,其子季孙斯继续季氏宗主之位。季桓子,姬姓,季氏,名斯,谥桓,史称“季桓子”。太史公的文风突然变得轻松起来。季桓子挖井,出土了一件“宝贝”土缶,中间还有只长得像羊的怪东西(应是活物)。他听说孔丘博学,就想考较一下,假装说得了一只“狗”。孔子一听就说:“据我所知,那是羊。”然后给他科普了一下“怪物学”。山林里的怪物是一种单足兽“夔”,还有会学人声的山精“罔阆”(魍魉)。水里面的怪物是龙,以及会吃人的水怪“罔象”。泥土里的怪物,则是一种雌雄未成的“坟羊”。后面一件事似乎体现了孔子的博学之名传到了吴越。

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於会稽山,【集解】:韦昭曰:“群神谓主山川之君为群神之主,故谓之神也。”防风氏後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吴客曰:“谁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纲纪天下,其守为神,【集解】:王肃曰:“守山川之祀者为神,谓诸侯也。”韦昭曰:“足以纲纪天下,谓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以利天下也。”社稷为公侯,【集解】:王肃曰:“但守社稷无山川之祀者,直为公侯而已。”皆属於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釐姓。在虞、夏、商为汪罔,於周为长翟,今谓之大人。”客曰:“人长几何?”仲尼曰:“僬侥氏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於是吴客曰:“善哉圣人!”吴国使者与孔子四番问答,孔子均能对答如流,以其博学获称“圣人”之名。太史公这两段记载的都是孔子谈论怪异之事,而我们知道《论语》中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那么我们该相信谁呢?《孔子世家》后文还会提到这句话,但在这里提前略作说明。《史记集解》引用了两个人的说法:第一个是编辑《孔子家语》的王肃:“怪,怪异也。力谓若奡荡舟,乌获举千钧之属也。乱谓臣弑君,子弑父也。神谓鬼神之事。或无益於教化,或所不忍言也。”第二个是为《论语》作过注的东晋文人李充:“力不由理,斯怪力也。神不由正,斯乱神也。怪力,乱神,有与於邪,无益於教,故不言也。”两人的解释略有差别,但有都认为“无益于教”。太史公记载此事,不也是怪吗?

我想司马迁是经过考量的,他既然记载此事,便不认为是孔子在谈怪,或者说有别的目的。什么目的呢?就是开头那句,“孔子年四十二”。孔子对自己的生平总结说过“四十而不惑”,《论语注疏》谓“志强学广不疑惑也”。《墨子·修身》:“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郭璞《尔雅序》也有“博物不惑”的说法。所以我认为这两段的记载,应当有回应《论语》“四十而不惑”的可能,佐证孔子在阅历、见识、知识等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准。吴国使者称孔子为“圣人”,在当时场景下应该是一种情绪冲动产生了崇拜的感情,就像今天的粉丝看到“偶像”明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