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时,最开始孙铭九并没有抓到蒋介石,张学良还有点担心,对杨虎城说:“委员长会不会情急下跳华清池自杀了。”杨虎城则回道:“不会的,他不是那样的人。“
从两人经典对话中可以看出,显然,张学良对蒋介石还是更尊重,用了委员长,还担心他安危,而杨虎城用了他,而且并不担心蒋介石自杀。张学良一生中认可的两位领袖,一个是他父亲,另一个便是蒋介石了,内心里还是认可老蒋的,不然不会改易旗帜;而杨虎城作为地方杂牌军,始终受到老蒋猜忌和排挤,对于老蒋性格和权谋还是多少了解的,所以杨虎城认为凭借自己对蒋介石的了解,他是断然不会自杀的。
关于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和杨虎城对蒋介石的态度,我们可以得知以下几点:
张学良和杨虎城都认识到了日本侵华的严重危害性,在和我们的接触中感受到了我们抗日的诚意和善意,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和民主人士积极和我们沟通联系,张学良甚至于还亲自开飞机飞赴延安进行协商,张杨二人得到了共产党和周恩来等人的支持和鼓励。在“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日,西安学生上街游行,要去蒋介石官邸,要看要被蒋的反动卫队开枪射击了,千钧一发时刻张学良及时赶到,平息了学生情绪,自己内心里也最终下定决心,要给学生一个交代。张学良、杨虎城二人决定利用蒋介石在华清池居住防备兵力薄弱的机会,发动兵谏,迫使蒋介石改变政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其实早在西安事变发生前,张学良和杨虎城就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均遭到蒋介石的训斥和拒绝。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因为曾经的关系和个人情谊,要求主动释放蒋介石并从个人行为上诚恳道歉;而杨虎城对蒋介石的态度比较坚决,他始终都没有认为自己错误,这也导致了他后来被蒋介石派人杀害的悲剧。
在孙铭九起初没有抓到蒋介石时,张学良内心还是很慌张的,他也许可能有过一瞬间认为蒋介石会跳华清池的想法,后来很快天亮前东北军就在山上抓住了蒋介石,张学良悬着的心便放下来了,后来在蒋同意联共抗日、停止内战后张学良便主动释放了蒋介石。而杨虎城则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认为蒋介石不会那样轻易妥协,并不愿意马上释放蒋介石,这就反映了杨虎城对蒋介石性格的判断和对局势的坚决态度。所以杨虎城说“他不是那样的人”便是基于自己对蒋介石性格的基本判断,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也对蒋介石更为了解。
那么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会对蒋介石态度不同呢?
张学良与蒋介石私交较好,他只是希望蒋介石能够接受自己的抗日主张,并不想真去伤及蒋介石性命,尤其是蒋死后,国内局势动荡,更容易导致日本入侵;而另一方面则是一旦蒋介石承诺联共抗日,张学良就会马上愿意释放蒋介石,并拥护他作为“抗日领袖”。后来晚年张学良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在西安事变后他与杨虎城在放蒋问题上产生了意见分歧,张学良主张放蒋,而杨虎城则认为不应轻信蒋介石,不敢马上放蒋出来,担心会影响抗日大局及害怕蒋介石日后会报复。
杨虎城表现更为强硬,他认为蒋介石对人没有诚意,不应对他抱有幻想,他强调不应轻信蒋介石的所谓“领袖人格”担保,担心一旦放蒋,就会遭到残酷报复。杨虎城在事变后的态度更为坚决,不愿意释放蒋介石,这与他长期作为地方杂牌军的个人经历和对蒋介石的认识有关,是相对清晰客观的。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和后续为什么不会自杀的再分析: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和后面并没有选择自杀,一方面是因为他强硬的性格,西安事变后他也并不认为自己真的会被杀。虽然他曾立下了三份遗嘱,但那也是做做样子而已,他最终还是选择相信中国共产党和张学良、杨虎城,认为他们会因为抗日大局不会去杀害他。蒋介石意识到自己的生死对中国的局势有着重大影响,他的存在对于抵抗日本侵略和维持国内的统一是至关重要的。
另一方面,蒋介石的性格和政治手腕也是他没有选择自杀的原因。蒋介石是一个政治上的现实主义者,他知道自己的死亡并不会带给自身政治利益集团任何好处,相反会给其他反对派可乘之机。
综上所述,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事变后对蒋介石的态度上存在一些差异,而蒋介石性格决定其不可能自杀,尤其是在当时情况不明的时刻,他是万万不会结束生命的,老蒋的性格和政治直觉便说明其不可能跳华清池自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