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知识——发现抽样、停-走抽样的用法与区别!

内审师修行与实战 2025-01-13 18:12:58

内审知识——发现抽样、停-走抽样的用法与区别!

ID:内审师修行与实战

1.内审对抽样技术的态度

内审实务中,很多系统性的抽样方法用得并不多,也不被重视。

因为大多时候,内审是以“发现问题”为目的,且发现的“偏差”量越多越好。

不像外审,为了评价可控风险下的整体“误差率”。

内审只有在精力不够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抽样,如果能全部审一遍,那就不会选择抽样!

抽样时,也多是根据审计师的个人判断,抽取风险最大的那一部分样品进行查验,而不是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样品。

所以,内审对抽样技术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重视,但也不能无视,仍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

此次就简单唠一唠两种相对“人性化”的抽样技术:发现抽样、停-走抽样!

2.为啥选择这2种抽样技术?

相对于其他抽样技术(除了随机抽样),我们内审会经常用到这2个,也比较贴合内审的实际需求。

而且,这2项抽样技术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固定样本量,边抽边评。

(1)发现抽样:发现一例问题或舞弊,那就不继续找下去了,已经可以证明这人不行,这事做的不行,直接淘汰或彻查就行了,不需要抽样下去。

接下来是其他操作,如:针对查出来的问题进行细节化操作,比如:分析异常原因、找出风险点、控制弱点,以及怎么改善治理等等。

(2)停-走抽样:你已经审计过八百遍的产品质量控制,知道这次抽样的质量控制点的总体合格率超99%,你根本不想浪费太多精力和时间去调取大量的样品。

按惯例或操作指引,你只需要抽取100个样品作为审计证据就行了。

先抽他100个,如果发现其中有1个有问题或者都没有问题,那就结束抽样。

但你若发现了2例不合格,或有超过2个不合格,这明显超出你的预期,这么高的不合格率可代表不了整体!

那就接着抽下去,直到样品中的合格率达到99%了再停下来。

3.两种抽样技术的主要区别?

发现抽样:小子,只要我挑出你一个毛病来,就不调查你了,已经能证明你这人不行,直接就把你开了。

发现抽样就是为了找出一个例外。

停-走抽样:老弟啊,大家都知道你10个水果中有1个坏果(10%),而我也只需要带走10个水果当证据。

如果10个里面有2个坏的,咱们就需要继续抽,不然送到领导那里,你坏果率达20%可不好交待!

如果我抽的20个中有2个坏的,那咱们就停下不抽了!

如果20个中有3个坏的,咱还得接着抽,直到30个中有3个坏的。

但也只能到抽到30个样品了,再多我可就背不走了,就算30个中有10个坏的,我也会停下来把样品带走!

停-走抽样,就是为了减少样品量,尽量让抽取的样品能够代表整体。

4.定义及使用

发现抽样,指在既定可信赖程度下,在假定误差以既定的误差率存在于总体的情况下,至少查出一个误差的抽样方法。

停-走抽样是固定样本量抽样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从预计总体误差为零开始,通过边抽样边评价,来完成抽样工作的方法含义。

(1)可信赖程度:你觉得你这样做,有多少把握做对了?

如果你用到95%的可信赖程度,你就可以说:“我有95%的把握证明“抽样结果”是对的!

(2)可容忍误差:你觉得的有多少误差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你认为整体中超出的这个误差率,就代表整体不合格。

就是一个控制界限,或心理预期!

(3)预计总体误差率:猜测一下,整体里面会有多少误差。

发现抽样和停-走抽样,都是先以“总体误差率为零”的假定下,结合可信赖程度和可容忍误差,确定初始样品数量!

(4)需不需要二次抽样?

发现抽样和停走抽样,都可以进行二次,三次抽样!

发现抽样:如果初始抽样发现了问题,哪怕只查了初始样品的一半,也可以直接停止抽样。

如果初始抽样不能决定是否有问题,也可以二次、三次抽样,直到发现问题(抽样误差率超过可容忍误差率)了再停下。

停走抽样:如果初始抽样没发现问题,那就停下来;

如果发现有问题(抽样误差率超过可容忍误差率),那就需要二次抽样。

二次不中,三次抽样,直到没问题(样品误差率低于可容忍误差率),当然也要有个限度(一般不超初始样品量的3倍)。

亲,多点赞转发!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