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情绪失控,大哭大闹,作为家长,既不想惯坏孩子,又希望能尽快安抚,那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一分钟速读版:
1、孩子哭闹发脾气,可以通过故意暂时忽视、奖励良好替代行为、“祖母法则”,引导孩子建立良好行为。
2、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会观察、模仿父母的言行;看到父母情绪和行为失控,孩子也会学习,所以父母应该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一.故意忽视
故意忽视是指将注意力从孩子的不良行为上转移开,这种方法对减少学龄前儿童发脾气行为尤其有效。孩子发脾气时,若加以责备或给予注意,其实无意中就奖励了这种不良行为。如果孩子在安全的地方,可以离开房间,直到他停止发脾气再回来;或者转身假装专注于其他事情,当不良行为终止时再给予关注。
二.奖励良好的替代行为
当孩子发生不良行为,可以引导孩子用良好行为替代。比如哭哭啼啼是不可接受的“不良行为”,那替代行为就是让孩子正常沟通。如果孩子想要某种东西时,总是哭哭啼啼地表达,就可以在他没有哭哭啼啼表达需求时给予表扬,奖励这种良好的行为并强化以替代“不良行为”。
使用这一方法前,家长需要明确孩子什么行为是需要改掉的,耐心等待良好行为出现并加以奖励。以下表格为孩子可能需要减少的常见不良行为以及需要增加的良好行为:
需减少的不良行为
(应故意忽视或温和的惩罚)
需增加的良好行为
(应表扬和关注)
1.哭哭啼啼
1.以正常语调沟通
2.抢夺玩具
2.分享、交换玩具
3.不顺心时发脾气
3.不顺心时能自控
4.恶意取笑
4.合作性地玩耍
5.诅咒
5.无诅咒地交谈
6.打人
6.用语言解决问题
三.帮助孩子建立良好行为
当孩子抢别人的玩具时,应告诉孩子可以和别人交换玩具,然后给孩子示范并帮助其练习这一技能。在培养这一良好行为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孩子抢玩具时停止其一切活动;第二阶段,帮助孩子学习怎样交换玩具,比如想要其他孩子的玩具卡车,就必须拿出另外一个玩具交换,有时甚至得拿出四五个不同玩具。教会后让孩子反复练习,能成功交换玩具时,家长及时给予表扬。如果孩子抢别人的玩具,则给予批评或进行暂时隔离,这样孩子就会培养出以玩具交换的行为代替抢夺玩具的行为。
四. 应用“祖母法则”
“祖母法则”可以促进孩子去做不乐意做的事情,比如“在做完家务之后,你才可以去玩”,其基本逻辑是:如果有一件愉快的事等着我们,我们会很快完成另一件不喜欢做的事情。以下为祖母法则应用案例:
首先完成
然后可以
1.数学作业
1.看电视
2.洗碗
2.出去玩球
3.整理房间
3.玩游戏机
4.睡午觉
4.去游泳
5.吃蔬菜
5.吃甜点心
6.弹20分钟的钢琴
6.找朋友玩
五.树立良好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会通过观察、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如果家长总是讥讽、批评他人,实际上也是在教孩子以无礼的语言和抱怨来对你和其他人,或受到伤害时就咒骂;看到父母情绪和行为的失控,孩子也学会了发脾气。所以父母应该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参考文献:
1. 林恩·克拉克.SOS!Help For Parents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