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61年3月15日,陈赓去世那天,整个中国的天都像塌了一角。毛主席那句“断我一臂”,估计听得谁都心里发酸。可最惨的,非粟裕莫属。消息一传到他在上海的病房,连抢救的时间都没留,他直接悲痛得晕过去了。医生护士手忙脚乱地救他,人刚醒过来,眼泪就像拧开了的水龙头,止都止不住:“陈赓……不该走得这么早啊!”
而此时的周总理,正在广州开会。消息一进会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总理整个人瞬间站不稳,差点摔了。工作人员眼疾手快扶住了他,周总理脸色煞白,缓了好半天才挤出一句:“我必须赶回北京参加追悼会,告诉中央,等我回来再办。”
至于毛主席,收到电报的那刻,久久不语。手边的烟头燃到了尽头,烫了手都没察觉。毛主席一生对身边的战友爱护有加,可这一次,他却连挽留的机会都没有。
传说蒋介石在台湾听到这消息的时候也愣了。别人都以为蒋委员长会拍桌子大骂,结果他却沉默了很久,然后让人布置灵堂。有人不解:“委员长,陈赓是共军的大将啊!”蒋介石摆了摆手:“黄埔军校的时候,他救过我一命。这人一走,我心里也不是滋味啊。”
要说陈赓这人,活得硬气,年纪轻轻就扛过枪、挨过刀,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可最后倒在了心脏病上。这病,他不是没犯过,1957年和1958年各发作了一次,每次都把医生折腾得够呛。陈赓还乐呵呵地开玩笑:“心肌梗塞,听着像个干部病。我一个打仗的,咋也摊上这毛病了?”
可惜,再乐观的人,也挡不住身体的账本翻来翻去。有一次战友劝他:“老陈啊,你这病得好好养着,别老跟自己过不去。”陈赓摆摆手:“我这人活一天赚一天,养什么养,等真有一天走了,痛快点儿就行,别给人添麻烦。”话说得轻松,可真到那天,他痛快不痛快不好说,身边的人,是真难受啊。
粟裕后来提起陈赓,总是忍不住叹气:“他这人,仗打得漂亮,话说得幽默,走得太早!”有人听完问他:“要是陈赓活得再久一点,您觉得他还能干点啥?”粟裕愣了一下,随后长叹一声:“他要是活着,咱们这些老兄弟,哪一个受了委屈,怕是他都得管管。”
这么一说,旁人更觉得陈赓走得可惜,毕竟像他这样又能打仗又能讲义气的将军,不多了。
02
1957年12月19日,早晨的空气还带着些微寒意,陈赓家里一片宁静。他的夫人傅涯早早就出门了,可就在他准备去上班的时候,胸口一阵剧烈的疼痛,接着冷汗直流。
家里最小的儿子陈知涯看见父亲这副模样,慌忙叫来院子里的老赵司机:“快点,快点去医院!”老赵一听,火速启动了车,速度快得让医院的接诊医生都怀疑这车是不是装了火箭发动机。
没过多久,医生赶到陈赓家,刚一量血压——“完了。”粟裕和聂荣臻等人接到消息,立马赶往医院。晚上,连彭德怀也来医院“慰问”——他一向嘴硬,今天倒是十分沉默,大家都猜测是想安慰一下这位跟他关系非常“铁”的战友。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抢救,陈赓终于醒了过来,像是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一条命。医院赶紧给出了诊断——“心肌梗塞,重度”。谁知道,竟然能这么年轻就找上陈赓。医院的专家们围着陈赓转了好几圈。
经过几个月的住院治疗,陈赓恢复了些许,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次的心肌梗塞,绝对不是偶然。
这下子,连专家都开始琢磨起老陈的那段往事了。
早在1932年9月,陈赓在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右腿被击中,痛得他简直怀疑人生。当时,大家看着他那被子弹射穿的腿,一边急忙把他送去上海治疗,一边忍不住猜测:“这腿,够能折腾的,要不要给它个补偿?”但是谁能想到,治疗过程中,医生没有及时处理好伤口,伤口感染了,一来二去,居然让他多了一个不小的“心脏负担”。
就这样,陈赓被这个不定时炸弹折磨得很久,年纪轻轻,倒像是个老头儿。专家们一边研究着“心肌梗塞”这种新鲜的病名,一边给陈赓看病,谁都没料到,这个铁骨铮铮的将军,竟然会在这事上栽了跟头。
不过,陈赓倒是挺“豁达”的,哪怕心脏频频给他“打招呼”,他依然笑得出来:“我这一生能打过的仗,没啥不敢面对的,心脏也就多次敲了我几下,没什么了不起。”这话一出,粟裕直接翻了个白眼:“老陈,你真是个‘超人’,心肌梗塞都能当作小病治,能不能把你的‘老顽童’角色换给我?”
有时候,这种打不倒的劲头,反倒让人佩服。
03
1933年3月,陈赓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出门不看天”。这天,因为叛徒的出卖,他在上海租界被捕了。
一顿“热情招待”之后,就被递交给了国民党那边,好像一块儿破布,随便丢来丢去。
据说,当时的特务们对陈赓使用了电刑,但谁都没想到,这种电刑,居然为他未来的健康埋下了伏笔。
不过,陈赓不光是摊上了这些“电费”账,身体过度透支也是一大问题。毕竟,这位将军的时间里,能不忙么?他那段时间,简直就像“超人”,打完了抗日战争,开始奔波各地,南征北战,腰酸背痛已经不算啥了。身上的战伤那是见怪不怪的事,搞得像是部“移动的战斗机”。再加上建国后,工作就跟高压电一样,没停过。
记得1957年,越南和法国斗得不可开交,越南也喊着:“我们缺少战略指导,特别是能指挥的军事大咖。”于是,周恩来在北京一边和毛主席商量,一边提议:“我看啊,陈赓挺合适的。云南军区司令员,既方便去越南,又能有大局观,工作起来绝对不含糊。”毛主席点点头:“好,那就他吧。”
结果,胡志明和武元甲得知陈赓要过来,差点笑得站不住了。你说这事儿多能给人带劲儿——“有了陈赓,这下搞定法国鬼子!法国人根本不知道,这招叫‘拆掉你的信心’!”
于是,陈赓带着一堆“大哥大”过来了。武元甲接待陈赓时,眼睛瞪得像铜铃,心里想着:“这可是我们的‘超级英雄’啊。”可是问题来了,陈赓的身体根本没好,他那腿伤、头痛加起来,简直就是个“健康套餐”,让人一看就心疼。不过,陈赓是那种能把自己从床上蹦起来的人——“不能躺,不能躺,老子来这不是度假!”
他在越南这几个月,几乎是和时间赛跑,每天都在一线指挥战斗。对越南的高平战役,陈赓可是立了大功,那场战斗歼敌两千多,越南胜了,陈赓简直就成了当地的“传奇人物”。可你以为陈赓就这么轻松?错了,打完仗,武元甲还和他一块儿探讨军事策略,那几个月,简直能拍成纪录片:“《陈赓与武元甲的作战日记》,99集,献给‘你所不知的军事真理’!”
说实话,陈赓可真是个能扛能拼的“硬核男人”,不过有些人,不管怎么拼,身体总是会有“弱点”。哪怕你是一座钢铁堡垒,总有一天也会被弹片击中,哪怕你只是个打着马赛克的普通人,也得喘一口气。
可陈赓总是能把疲惫甩在身后,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继续走下去。最后,武元甲每次回忆起陈赓,都会带着感激和敬仰:“那个陈赓,真是个大哥!我学到的那些军事战略,至今都成了我打战术的‘宝典’!”
04
1950年10月16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这事儿对于陈赓来说,简直是给他找了个“麻烦制造机”。没办法,人家不去是不行的。于是,几天后,他就心急火燎地发电给中央,表达了自己那颗“我就这一次的勇气”,非得回国抗美援朝的决心。
没等中央回复,陈赓心里已经决定:“走了,走了,不等消息了。”可想而知,胡志明和武元甲得知这个消息后,那脸色简直能堆个大山。武元甲更是直接找到了胡志明,嚷嚷着:“你说,陈赓就这样走了,我们还能忍住不哭吗?”胡志明在一旁眯着眼,半天没吭声,最后还是决定:“不行,得发电,得让毛主席多留他一阵子。”
于是,一封亲笔电发到了毛主席桌上,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主席,陈赓走了,可我们的心情像没拉直的弓弦,他走,我们就像少了颗牙,咳咳,尽管这是军事机密,但我真心希望他能再多待几天。”
胡志明当然不是随便发个电的,正如当时的情况一样——陈赓这小子可是个“战场上的流星”,他一走,越南那边的战略就少了块“拼图”。
陈赓这次回国后,可没打算休息,完全是个“工作狂”。刚一踏上中国的土地,他就被召回战场。没错,你没听错——战场。回来没几天,陈赓就穿上了军装,投入到朝鲜战场,那状态,简直比高考后没时间睡觉的考生还要拼命。
然后你猜怎么着?1952年6月,陈赓从朝鲜回到国内,结果——照样没好好休息!这位将军的“休息时间”根本是个笑话。他一回来就扑通一声扑进了组建哈军工的任务里,拼命做事、拼命出汗、拼命过劳。
根据陈赓的身体状态来看,大家应该都能猜出来,这么长时间没有休息,身体不垮才怪。结果,1956年4月,陈赓应邀去访问越南。这次,他不但没准备好休息,连之前在朝鲜的“战场灼伤”都没来得及治好,简直把自己当做“有时无时”的战斗机。
武元甲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特意笑着说:“你说,陈赓真是个工作狂,我真没想到他居然忙得连那些留在朝鲜的灼伤都没时间去治疗。人家腿伤都能愈合,他居然连个小小的‘温泉疗养’都没享受。”
05
建国后的陈赓,简直是个“铁人”,简直一头扎进了工作里,没个喘息的机会。你知道吗?他从越南回来,还没来得及把身上的尘土拍一拍,就又跟着“回归战场”去朝鲜了。打完一场还没喘过气,又接着忙着搞哈军工。你说这速度,差点让人以为他在跟时间赛跑。可惜,时间可不是他家后院的那条小狗,撒撒腿就能赶上。
医生们真是愁坏了,看着他那满身疲惫的样子,一脸真诚地说:“陈将军,您这么拼命,能不能先休息一下?我们看您的身体,感觉就像一辆快开到极限的老爷车,再不刹车就要爆胎了。”
陈赓直接瞪了眼前这个医生一眼,咧嘴笑道:“你们这些医生啊,真是个顶个的‘软蛋’。我就这状态,哪儿能休息?世界还等着我去拯救呢!”说完,他继续给自己泡一杯浓茶,带着一副“我还年轻”的自信表情,仿佛那些警告不过是耳边风。
要说陈赓这拼命三郎式的工作态度,真能让人既佩服又心疼。要是他当时听医生的劝,停一停,歇一歇,可能就不至于拖到1957年心肌梗塞第一次发作,身体完全靠负荷再跑。这一下,好像过了个年,身体给他上了“黄牌警告”,如果他能稍微刹车,或许还能多活个十年。
陈赓的离世,真的是一种损失。如果他当时稍微休养一段,活个十年完全没问题。可惜,那时的陈赓,硬是顶住了,硬是“没有时间休息”。最后给自己“拼死拼活”搞得心肌梗塞一发不可收拾。要是给他安排个“徐式养生”方案,说不定今儿咱们还能在历史书上看到他那笑得一脸“英勇”的头像。
这就是“铁人”陈赓的故事,直接把自己的身体当工具,用完了也不叫停。结果呢,历史给了他掌声,但也带走了他最宝贵的生命。这就叫做,活得“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