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易俗社演艺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12年的易俗伶学社[1],该社创办初期,承续清末戏曲改良运动思想,积极发挥戏曲艺术的教化功能,力图通过编演新戏推进戏剧改良,以补助社会教育之不足。
《陕西易俗社新论:1912—1949》,郭红军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23年9月版。
在民国37年间,政局多变,各种思潮竞相登场,互相碰撞和激荡,陕西易俗社在坚持教育理想和办社宗旨的前提下,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调整演剧活动,在中国近现代戏剧改良和秦腔艺术发展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陕西易俗社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受关注的程度,作为一个新型秦腔班社,它在西北乃至全国的声名比其他江湖秦腔班社大,影响范围也广。
一、陕西易俗社成立日期之谜陕西易俗社是由清末举人、留学生、同盟会会员等各路精英于1912年组成的同人班社,两位发起人李桐轩、孙仁玉时在秦省都督府修史局分别任总纂和修纂。易俗社发起人本就从事修史工作,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也有重视修史的传统,因此,易俗社自成立以来就重视史料积累和整理,为后世研究该社发展史奠定了较为厚重的文献基础。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重视史料整理和编纂的班社,其成立日期却成了一个谜。
这个谜的产生,不是由于易俗社没有记载,而是因为旧历与公历的转换而产生的分歧。
20世纪80年年代,秦腔史论研究专家阎敏学先生通过文献梳理,写就《被忽略了数十年的一个错误——易俗社成立日期考辩》一文,指出民国期间,陕西易俗社官方文献至少三次记载该社成立于“七月一日”,而新中成立后的1962年,在筹备纪念易俗社成立50周年活动时,“不知哪一位自作聪明的人”提出“七月一日”是旧历,转换成公历应该是8月13日。
《秦腔发展历史纲要》
自此以后,焦文彬、张登第、王鸿绵、雷震中等专家在不下十篇文章中都把8月13日作为易俗社诞生日[2]。
阎先生通过对陕西易俗社几次报告书的细读,指出“易俗社的历次报告书所使用的是民国纪年,公历纪月日”,并指出陕西易俗社的创始人孙仁玉、高培支等辛亥元老在起草报告书时,没有理由不按照政府规定使用公历[3]。
因此,他认为:易俗社成立的日子“七月一日”绝对不是阴历“七月初一”,而只能是公历“七月一日”[4]。
阎先生这篇考证文章虽然首发表于内刊《西安戏剧》上(1989年第5、6期合刊),但文章一出,仍引起不小轰动。1990年3月22日,《陕西日报》以《阎敏学撰文考证易俗社成立日》为题,较为详细报道了阎敏学先生的考证和结论,1994年,《被忽略了数十年的一个错误——易俗社成立日期考辩》一文还被评为“陕西省第二届艺术科学论文二等奖”,1998年出版的《陕西省戏曲志·西安卷》也在大事记部分对阎先生的发现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5]。
《易俗社八十年》
从以上报道、转载和评奖来看,阎先生的这一发现和考证当时是得到一定认同的。该文最初发表于1989年,在文章末尾,阎敏学先生呼吁“我希望1992年纪念易俗社八十周年诞辰的时候,恢复历史真实面目。使用‘七月一日’这一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都具有光荣历史的日子”[6]。
然而,西安易俗社1992年并没有采纳先生的建议,仍以8月13日为纪念日。此后2002年和2012年的90周年庆典与100周年大庆,仍旧以8月13日为诞生日,如不出意外,2022年,西安易俗社将仍以8月13日为成立110周年纪念日。换言之,虽然学界对阎先生的发现和考证有一定认同,但易俗社官方并未采信。
由于缺乏原始记录,易俗社成立日期究竟是7月1日还是8月13日至今仍是个谜。易俗社成立于1912年,民国时期也举办过十周年、二十周年庆典,甚至不“逢五逢十”的十二周年也举办过庆祝活动。
然而,当时举办社庆纪念好像并未固定在诞生日这一天,几次社庆并不是同一个日期,甚至差别很大,有时在8、9月份,有时在12月份。
二、民国时期易俗社几次大型周年庆典民国时期,陕西易俗社没有每年举办社庆的习惯,据笔者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该社曾于1922年、1923年、1931年、1932年办过四次规模较大的周年庆典。
显然,除1931年20周年庆典是“逢十”大庆外,其他三次大型社庆纪念并不是俗常的“逢五逢十”庆典,如果1922年和1932年的大庆还可算“实岁”生日庆典的话,1923年的12周年大庆则更显得有些突兀。
1922年,易俗社汉口分社曾在在汉口举办过较为隆重的社庆,《陕西易俗社第二次报告书》记:
《陕西易俗社第二次报告书》
1922年1月(阴历1921年12月)“汉社过十周年纪念,所接赠品甚多,适值大雪三日,稍觉拂兴”[7]。
1921年3月25日,易俗社甲乙两班学生在老教练赵杰民和唐学寅(虎臣)的带领下赴汉口演出,易俗社临时分为西安本社和汉口分社,本社社长胡文卿(1922年1月后高培支接任),分社社长李约祉。
汉口分社当时演员均为甲乙两班的优秀学生如刘箴俗、刘迪民、沈和中、马平民等,自1921年4月起先后演出了《青梅传》《韩宝英》《三滴血》等易俗社新编剧目,受到汉口观众特别是知识界的好评,一时名声大振。
李约祉社长在汉期间,不但得到陕西籍商户行育斋等人的支持,还与当地知识界和报界人士多有交游。刘云集、袁达三、扬铎等经常观看易俗社演出,并撰写剧评刊载于《大汉报》等当地报纸。
《韩宝英》
或是为了扩大易俗社的影响,汉口分社在1922年1月举办了十周年纪念,从“所接赠品甚多”来看,当时社庆颇有些影响。1922年前后,在西安的易俗社本社似乎没举办过社庆活动,而汉口分社为什么要办此次社庆和把社庆放在1922年1月,也并无记载。
1922年1月1日是阴历12月初四,从阴历来看,易俗社汉口分社的这次社庆也可视为1921年阴历12月举办,正好也是自1912年建设以来的十周年。
1923年12月(阴历11月),陕西易俗社代理社长吕南仲主持操办了“十二周年纪念”。
1923年10月,吕南仲“提议于十二月办本社十二周年纪念”[8],当时社长高培支到京、津、沪等地为陕西图书馆采购书籍并为易俗社购买新戏箱,暂由吕南仲代理社长。吕南仲代理社长后,改造了社内门户位置,对社内房屋进行了重新整理和布置,并积极筹备十二周年社庆,颇为热心。
1923年11月13日,陕西易俗社在《大西北报》刊刊登《陕西易俗学社十二周年纪念征文》广告,当时还未曾确定具体哪一日举办庆典,文曰“举行纪念日期俟筹备就绪另定”[9]。
12月1日,《大西北报》又载短消息,“倾闻易俗社因本年阴历十一月四日为该社创办第十二周纪念日,闻该社正筹备新剧,届时必有一番热闹也”[10]。阴历十一月四日为公历12月11日,但12月11日仍未举办庆典,可见筹备工作尚未完全就绪。
12月13日,《大西北报》再次刊载消息《易俗社今日十二周年纪念》,文曰“易俗社筹备十二周年纪念各节业志前报,昨闻该社今日举行纪念,除将各处文集、匾额等等物品遍为悬挂外,并演新剧二天欢迎各界,概不售票。”[11]吕南仲等从10月开始筹备十二周年庆典,经过两个月仓促准备,总算在12月13日正式举办了社庆。
《陕西易俗社简明报告书》
虽然时间紧张、准备也较为仓促,但庆典却非常成功。高培支曾感慨,“南仲办理十二周年纪念,兴高采烈,适值新箱办回,如火如荼,所接牌匾、对联、赠品甚夥,颇极一时之盛”[12],孙仁玉在《陕西易俗社简明报告书》中也作了回顾和记录,“题赠之联翩,贺客之络绎,顾曲者之拥挤,极一时之盛”[13]。
陕西易俗社十二周年纪念日选在1923年12月似乎是代理社长吕南的一个提议,而最后在13日举办纪念大会显然也是临时确定的。
1931年8月,陕西易俗社举办了一次较为隆重的20周年庆典,不但举行了游艺大会,还在报刊发布了宣言“本年八月十四日为本社成立廿周年纪念之期,本社同人因感于历年政府当道提倡保护之力,及各界热心诸君子协力赞助之谊,与夫顾曲家审查指导之劳,以致本社自民元成立以来以迄于今,在此已过廿年……藉此机会,特将本社成立的宗旨、编辑的标准及经过的历史与此后进行的计划叙述出来,以便各位同志、各位同胞浏览指瑕,多多指点”[14],在这篇宣言中,易俗社同人回顾了班社性质、班社宗旨和办社历程,并表示将继续以戏曲这种形式鼓吹革命、教育民众。
《柜中缘》
8月17、18日,易俗社还组织了大型游艺会,老教练陈雨农、刘立杰联袂演出了《看女》,陈雨农还献演了拿手戏《皇姑打朝》,已出社任秦钟社社长的刘毓中为母社演出了《烙碗计》《周仁回府》等佳剧,王天民、汤涤俗、康顿易等演出了《柜中缘》等易俗社名剧,其他演员马平民、耿善民、刘迪民、王秉中也都演出了拿手剧目,演出阵容和剧目极一时之盛。
一年之后,1932年9月,易俗社再一次举办20周年纪念,这次纪念却日期定在9月21日,“陕西易俗社定于本月二十一日为该社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日,开游艺大会三天。[15]”。
易俗社于1931年和1932年连续两年举办“20周年纪念”,显然是过了一次“虚岁”生日,又过了一次“实岁”生日。1932年9月24日——26日,易俗社社庆活动同样组织了游艺大会,不但有优秀学生刘文中、庄正中、杨荫中等人的精彩演出,还邀请了京剧名家韩盛岫演出了《战马超》《杀四门》等。
易俗社民国时期四次周年纪念集中在1922、1923和1931、1932四年举行,分布并不均匀,随意性较大,而且社方对纪念日具体在哪一天似乎并不在意,甚至有时在冬季、有时在夏秋季,这都为后世考证易俗社成立日期形成障碍。
三、易俗社成立日期很可能是1912年阴历七月初一近年来,随着一些文献的发现,笔者不再坚持自己以前认为易俗社成立于1912年公历7月1日的观点,也对阎敏学先生较为扎实的考证产生怀疑。认为陕西易俗社成立的具体日期应该是1912年阴历七月初一,即公历1912年8月13日。
《民国时期西安秦腔班社戏报汇编》易俗社卷
质言之,新中国成立后,易俗社以8月13日作为社庆日并没有错。下面简单缕述考证过程,以求教于方家。
1、李约祉1962年对所撰《陕西易俗社第一次报告书》中记述的修订
1962年,曾任易俗社社长的李约祉最早明确提出易俗社成立于阴历七月初一。当年,李约祉在所撰《陕西易俗社成立经过》一文中特别指出,易俗社同人于“1912年阴历七月初一日,假省议会召开陕西易俗社伶学社成立大会”[16]。
1912年阴历七月初一正好是公历8月13日,于是,易俗社以8月13日作为50周年社庆日。自此以后,1982、1992、2002、2012等多次社庆,易俗社官方都以8月13日为社庆日。
《陕西易俗社第一次报告书》
诚如阎敏学先生所言,民国时期陕西易俗社刊印的《陕西易俗社第一次报告书》《陕西易俗社第二次报告》和《陕西易俗俗简明报告书》所记易俗社成立日期均为“七月一日”,日期前并未加“阴历”或“旧历”二字。那么多年之后,1962年易俗社成立50周年之际,李约祉何以在回忆文章中于“七月一日”前加上“阴历”二字呢?
查阅相关文献可知,《陕西易俗社第一次报告书》是李约祉1921年任易俗社汉口分社社长时所撰。易俗社初到汉口时只能吸引陕西、山西籍同乡观剧,当地人很少光顾戏园,李约祉和同人商量后认为这是宣传工作没有到位的原因,并言“为了补救这个失误,我很快编了一本《陕西易俗社第一次报告书》”[17]。
高培支在《陕西易俗社第二次报告书》的《后序》中也提及“按:第一次报告书系分社在汉时,李约祉以民五、民九呈报教育部立案及民十呈报高小毕业原稿为根据”[18]。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约祉实际是《陕西易俗社第一次报告书》的主要撰写人。那么,他应当很清楚1921年将易俗社开会公决的具体日期记为“七月一日”的背景和实情,即究竟是用了阴历还是公历。
30年后的1962年,李约祉对自己当初所记“七月一日”作了更为准确的表述,明确1912年易俗社成立日期为“阴历七月一日”。
当时,师子敬、张伯英等易俗社早期创办者仍健在,李约祉重新明确这个日期,早期创办者似乎并未提出异议,或许当时是达成某种共识的。
至于后面几次报告书中也记易俗社成立于“七月一日”,很可能是高培支、孙仁玉在撰写《陕西易俗社第二次报告书》和《陕西易俗社简明报告书》时沿袭了《陕西易俗社第一次报告书》中所记日期。1962年,李约祉从源头上更正了最初的表述,我们有理由相信易俗社是1912年农历七月初一(即公历8月14日)成立的。
2、第一部《易俗社章程》提供的信息
根据易俗社第一部章程起草人孙仁玉所忆[19],当初确定建立学社后,他首先起草章程,再经李桐轩修订后,才着人拿着章程征集同人签名,召集同志,最后才举行成立大会。换言之,起草章程应在易俗社成立之前。
1912年《易俗社章程》书影
而易俗社第一个章程是“民国元年秋订”(如上图),这个“秋”字是我们解开易俗社成立日的又一个密码。
查1912年“立秋”日为8月8日(阴历6月26日),也就是说章程应该是1912年8月8日以后修订完成的。那么易俗社不可能于1912年公历7月1日就开成立大会,很可能是在阴历“七月一日”,也即8月13日开的成立大会。
3、一张照片提供的信息
上文提及,1931年8月14日,陕西易俗社举办过规模较大的20周年纪念活动。8月13日《民意晚报》刊载的消息中有云“本年本月十四日为本社成立廿周年纪念之期”,8月14日,该报继续刊载易俗社社庆宣言,再次强调“恰恰本社廿周年纪念即在今年今日”[20]。
查1931年8月14日正好是阴历七月初一,所谓“恰恰”或是指易俗社定1931年8月14日为社庆日,正暗合阴历七月初一成立日期。
陕西易俗社20周年纪念全体合影
此外,易俗社1931年社庆之际还拍摄了一张师生全体合影(如上图),照片上方所记日期也为“七月一日”。易俗社8月14举办社庆纪念,17、18日举办游艺会,拍照留念应该是在社庆纪念日,因此这个“七月一日”应是阴历七月初一。这样我们更有理由相信,陕西易俗社的成立日期很可能是1912年阴历七月初一,即公历的8月13日。
目前,我们确认陕西易俗社成立于1912年8月13日(农历七月初一)仍是基于所见史料的推测。
当时,易俗社召开成立大会借用的是省议会会议室、参会的也都是政学军各界名流,有会议室借用记录或者参会者日记等佐证,或许能进一步印证以上推测,从而更充分确证陕西易俗社成立之期。
我们期待更多史料发掘,以确证易俗社成立日期。
注释:
[1] 建社初期,易俗伶学社名称几经变化,先后有“易俗伶学社”“易俗学社”“易俗社”“陕西易俗社”等名称。1918年,陕西省教育厅发印模给易俗社,名为“陕西易俗社之钤记”,至此,“陕西易俗社”名称基本定下来。见高树基.陕西易俗社第二次报告书[M].西安:陕西易俗社,1929:44.[2] 阎敏学.被忽略了数十年的一个错误——易俗社成立日期考辩[M]//秦腔发展史纲要.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36—140.
[3] 阎敏学.被忽略了数十年的一个错误——易俗社成立日期考辩[M]//秦腔发展史纲要.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39.
[4] 笔者曾经也坚持这一观点,见郭红军.易俗社概观[M]//郭红军,张振秦,苟登财.民国时期西安秦腔班社戏报汇编(易俗社卷·上),2016:1.
[5] 鱼讯主编. 陕西省戏剧志·西安市卷[M]. 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8.09:127.
[6] 阎敏学.被忽略了数十年的一个错误——易俗社成立日期考辩[M]//秦腔发展史纲要.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40.
[7] 高树基.陕西易俗社第二次报告书[M]西安:陕西易俗社,1929:13.
[8] 高树基.陕西易俗社第二次报告书[M]西安:陕西易俗社,1929:15.
[9] 陕西易俗学社十二周年纪念征文[N]大西北报.1923,11(13).3.
[10] 陕西易俗学社十二周年纪念征文[N]大西北报.1923,12(1).3.
[11] 易俗社今日十二周年纪念征文[N]大西北报.1923,12(13).3.
[12] 高树基.陕西易俗社第二次报告书[M]西安:陕西易俗社,1929:15.
[13] 陕西易俗社.陕西易俗简明报告书[M]西安:陕西易俗社,1931:60.
[14] 艺术消息[N]民意晚报.1931,8(13).4.
[15] 易俗社筹备二十周年纪念[N]西安日报.1932,9(16).3.
[16] 李约祉.易俗社成立经过[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文史资料存稿选编(23)文化[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572.
[17] 李约祉.易俗社成立经过[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文史资料存稿选编(23)文化[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579.
[18] 高树基.陕西易俗社第二次报告书[M]西安:陕西易俗社,1929:50.
[19] 陕西易俗社.陕西易俗简明报告书[M]西安:陕西易俗社,1931:55.
[20] 艺术界消息[N]民意晚报.1931,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