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都没找到,奥巴马凭什么锁定本拉登?尸体沉海又是玩哪一出

孔甲丙今说史 2024-12-21 15:37:15

世界贸易中心的惨剧

2001年9月11日清晨,纽约市的街道如往常一样繁忙,车水马龙,行人匆匆穿梭,仿佛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就在这时,一架波音767客机突然划破了宁静的天空。这架飞机载有96人,以每小时490英里的高速径直冲向世界贸易中心的北楼。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飞机直接撞击了北楼的94到98层。顷刻间,巨大的爆炸声伴随着冲天的火球从大楼内部喷涌而出,浓烟滚滚向上蔓延,碎片四散飞落,砸向地面,空气中充满了焦油和金属燃烧的刺鼻气味。

纽约市民们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一幕,甚至有不少人以为是一场意外事故。然而,就在现场的消防员和急救人员奋力疏散人群时,又一架波音767客机穿越城市上空,以同样惊人的速度,撞向了世界贸易中心的南楼。第二次撞击再次引发了剧烈的爆炸,火焰伴随着浓烟将南楼的高层吞噬,冲击波震得周围建筑的玻璃纷纷破碎。大量的人群从两座高楼内涌出,浓烟与火焰不断蔓延,天空被黑色烟尘遮蔽,现场一片混乱,哭喊声、警笛声此起彼伏。

与此同时,袭击并未就此结束。同一天,一架被劫持的飞机直冲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飞机撞击时,巨大的冲击力使五角大楼一侧瞬间坍塌,火光与浓烟升腾而起。

然而,更令人瞩目的是第四架被劫持的飞机——联合航空93号航班。劫机者原本的目标是白宫,但这架飞机的结局却与前三架截然不同。在航班被劫持后,乘客们通过机上的电话与外界联系,得知纽约和五角大楼已遭到袭击。这些乘客随即意识到他们正在经历什么。在意识到飞机可能撞向白宫的情况下,一些乘客决定联合起来反抗恐怖分子。他们争分夺秒地商讨对策,有人冲向驾驶舱,试图夺回控制权。机舱内发生了剧烈的搏斗,尖叫声与撞击声交织在一起,情况变得难以控制。最终,飞机在混乱中偏离了原定航线,坠毁于宾夕法尼亚州的空旷田野中。

本·拉登:全球通缉的恐怖分子

在911事件之后,本·拉登迅速成为全球范围内最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美国政府将他列为头号通缉犯。2004年,美国政府加大了追捕力度,将悬赏金额从2500万美元提高到5000万美元,试图通过金钱奖励收集更多线索,尽快将他抓捕归案。

然而,尽管赏金极高,本·拉登却始终未被捕获,这主要得益于他在逃亡期间展现出的极强反侦察能力。他非常谨慎,不在同一地点停留太久,选择的藏身之所大多隐蔽而难以发现。他经常躲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的山地地带,这些区域地形复杂,山峦叠嶂,易守难攻,适合隐匿。他的行动轨迹很难被监控,哪怕是美国最先进的卫星监测技术,也很难实时掌握他的确切位置。

在逃亡的过程中,本·拉登没有停止他的恐怖活动。他利用现代通信工具,通过互联网不断发布录制好的视频,向外界宣扬他的思想和主张。他身处未知的藏身处,但这些视频依然精准地传递到了全球各地。每一段视频都经过精心布置,背景简单,内容却充满煽动性。他借助这些影像,号召他的支持者加入“圣战”,鼓动他们在世界各地制造混乱和恐怖袭击。他的话语中带有强烈的对抗意味,并承诺那些愿意追随他的人将会得到“精神上的回报”。

在这些年里,虽然美国及其盟国对他的追捕行动一刻没有停止,但他的游击战术让追捕陷入僵局。他的下属及支持者们分散在多个国家,帮助他传递情报、筹集资金、安排藏身之所,还组织人员将他的视频传播出去。即使是在逃亡途中,本·拉登的指令依然通过复杂的渠道传达给他的手下,恐怖组织的行动丝毫没有停歇。

他几乎不使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避免被监控或定位。他的藏身地也多为偏远乡村,或者不易被怀疑的普通民宅。外界很少有人见到他,即便是信任的下属,也无法经常接近他,以防泄露行踪。他对于信息安全的高度敏感,使得美国情报机构一度陷入困境,尽管掌握了一些零星的线索,但始终无法精准定位他的藏身地。

行动前的密集准备

2011年5月1日深夜,美军海豹突击队接到了命令,准备执行代号为“海神之矛”的突袭行动。目标是恐怖组织头目本·拉登,他的藏身之处被情报部门通过卫星技术锁定,位置在巴基斯坦北部的小镇阿伯塔巴德。这个小镇外表平静,但隐藏着重重戒备的氛围。经过数月的侦察和情报搜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分析人员反复确认了豪宅内可疑的活动模式,包括高度封闭的环境、异常的警戒状态以及住户对外界的极少接触,所有迹象都指向目标人物就藏在这座建筑中。

为确保万无一失,这次行动的每一步都被精密策划。海豹突击队员们在行动前进行了无数次模拟演练,针对豪宅的布局、突袭的时间点、应对突发状况等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进行了推演。行动方案反复调整,最终选择在夜幕的掩护下实施突袭,以最大程度地保证隐蔽性和行动效率。参与行动的队员们装备了最先进的战术武器、通讯设备以及夜视仪器,以便在黑暗中精确执行任务。

当晚,几架特制的黑鹰直升机从美军基地出发,悄无声息地飞向阿伯塔巴德上空。为了不引起巴基斯坦的注意,飞行高度和航线都经过精确计算,直升机的噪音也被降到最低。抵达目标区域后,突击队员们迅速滑降到豪宅周围,整个过程动作干净利落,没有引发外界的察觉。豪宅的高墙和加固的建筑结构并未让他们停顿,他们利用爆破装置迅速突破了主要的入口,分成多组展开搜索。

进入建筑后,队员们按照事先规划的路线迅速清理房间,搜索过程中不时遇到持武器的抵抗人员,短暂的交火接连发生,但他们迅速解决了威胁,继续推进。由于豪宅内部的结构复杂,楼层间的搜索需要更高的配合和速度。一些队员负责封锁外围,确保没有人逃出或外界增援,其他人则向目标所在的楼层推进。整个建筑内的走廊和房间很快被逐一清理,队员们的战术动作保持高度的同步,确保没有疏漏。

最终,突击队员们冲上了三楼的一间房间,发现了目标人物本·拉登。当时他身边还有部分亲信试图反抗,但面对高度训练的海豹突击队,这种抵抗显得微不足道。交火在短时间内结束,本·拉登被当场击毙。队员们迅速确认了身份,并将他的尸体带走,同时搜索房间内的重要情报,包括电脑硬盘、文件和通讯设备等。

处理遗体与避免争议

直升机在规定的航线飞行,没有选择直接返回美军基地,而是前往在阿拉伯海上的美军航母“卡尔·文森”号。此时,美国政府高层和军方官员正在通过实时通讯设备,密切关注行动进展。

抵达航母后,本·拉登的尸体被移交给在场的美军人员,所有步骤严格按照预定程序进行。医疗人员对尸体进行了初步检查,并按照伊斯兰教的传统进行处理,清洗尸体、用白布包裹,同时有人员现场监督,确保符合伊斯兰教快速埋葬的礼仪要求。

经过一系列准备后,尸体被放置在装有重物的防水袋内,确保不会漂浮。所有人员按照指令在甲板上准备就绪,接下来的步骤严格保密,没有任何多余的仪式或宣言。尸体被缓缓送入海中,消失在阿拉伯海深处。

美方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处理决定,主要是考虑到本·拉登的身份和影响力。如果将尸体埋葬在特定地点,他的支持者可能会将其墓地视为圣地,聚集在一起进行崇拜,甚至将其作为象征旗帜,再次煽动极端主义势力。

与此同时,美国高层也清楚地认识到,活捉本·拉登将带来难以预估的后果。一旦被活捉,本·拉登将不得不按照国际人道主义原则接受审判,而审判的过程会牵扯大量的法律、道德和政治问题。从审判的地点、程序到安全问题,每一项都可能成为争议的焦点。

审判期间,全球的极端组织可能会以制造恐怖袭击的方式向美方施压,要求释放他。此外,美国本土民众的安全也将面临威胁,甚至可能引发更复杂的外交局势。出于这些综合考量,美国政府在击毙本·拉登后,迅速执行了遗体的海葬方案。

参考资料:[1]沙丁.美国开始瞄准本·拉登为“幕后黑手”[J].国际展望,2001(19):17-17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