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很多党的干部正在全国各地奋战,在此期间召开的中共七大更是极为重要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抗日战争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具有充足意义,刘少奇这位重要人物也是在这段时间彻底崛起。
当然,刘少奇能站在“二号位”并不是偶然因素,总结起来也有四个字能够概括:因才受命。
在积累中奋进
刘少奇初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正值五四运动期间,为了心中的理想他还奔赴北京,在这里切实感受到五四运动带来的巨大影响,参与社会革命之余,他也在积极寻找救国出路。
上海外国语学社时期,则是他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关键阶段,由于自幼酷爱读书,他的思考量也非同常人,积极将工人运动的实践同中国工人的实践结合起来。
因为表现出众,他成为第一批选派出国的团员,莫斯科的生活以及苏俄革命斗争经验让他更加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也是与中国国情高度匹配的;接下来,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的时刻了。
1922年举国闻名的安源路况工人大罢工就有刘少奇的身影,这是对他能力的一次关键检验,他所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以及汉冶萍总工会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产业工会组织,由此,刘少奇成为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革命的前程是光明的,可道路是曲折的。
困难谁都曾经历过,就连毛主席都在长征中历经重重考验,才终于回到了最高决策层,使得红军一次次转危为安。
刘少奇在长征期间乃至抵达陕北之初,地位和作用在党内并不算突出,一方面是当时的他正在成长的过程,另一方面也与他遇到的实际困难密切相关。
从上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初初期,有一种错误的路线始终被放在高位,导致很多领导干部的正确主张无法被贯彻下去,就连他们本人也遭到排挤和打击,刘少奇就在这群干部之中。
瞿秋白到李立三,再到后来的王明,使得刘少奇在工人运动时期发挥出来的才干无法得到组织进一步重视。
还有一个原因也是与工人运动有关,这明明是刘少奇让大家认识自己的重要窗口,长征前后他也一直负责工会工作,不过在国民党围追堵截的情况下,红军很难争取到大城市,苏区也是以农村为主,使得工会的工作暂时不处于关键地位。
种种原因之下,刘少奇也一直缺乏一个重新证明自己的舞台。
全面抗战爆发,他的身上曾担任过很多职务,诸如北方局书记、中原局书记、华中局书记等等,日寇是丧心病狂的、蒋介石也总是有自己的小心思,八路军、新四军的行动总是需要审慎思考。
刘少奇总是能完成各项艰巨任务,使得他身上的闪光点被一点点看到。
哪怕已经存在很多现实困难了,内部还是会有新的问题出现,1937年11月王明从苏联返回,他对中国革命的局势并不了解的前提下,还打着“新政策”的旗帜发表了一些错误观点。
内部出现的分歧通常是需要开会、沟通来不断解决的,过去的历史一直如此,可这次又不太一样了,王明的身份不同,他总是把“共产国际”作为“背景靠山”,给思想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对错误路线批判的过程中,刘少奇是最早的,他还把相关内容作出了总结,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
为了能尽早让干部、战士们的思想被纠正回来,1937年上旬他还接连给张闻天写了很多封信,详细讨论了该如何汲取历史教训。
这次他挺身而出,并展现了高超的思想水平与理论深度,进一步在党内崭露头角。
最为重要的是,他得到了毛主席的充分肯定。
毛主席担心的与刘少奇所推演的实际上就是同一个问题,当他看到刘少奇所写下的内容后更是说:“少奇同志对这个问题有丰富经验,他一生在实际工作中领导群众斗争和处理党内关系,基本都是正确的;他是一针见血的医生。”
这句话不仅肯定了刘少奇此前的工作成绩,更是在现阶段对他的高度评价。
毛主席在党内的影响力早已是巨大的了,他的一句评价,更是能使得更多人对刘少奇刮目相看;而刘少奇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任,走向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后,即便遭遇了不该有的批评,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在抗战的大背景下,想要将全国各地选出的七大代表汇聚延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地区的干部都遇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冀南地区的七大代表不仅需要面对日寇的严密封锁,同样还遭到本地封建会道门的骚扰,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冲出封锁线,中央便通知他们暂缓抵达延安,无奈之下代表团们只能返回根据地继续组织战斗。
过了2个月,他们再度接到命令起程,同志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费尽千辛万苦才抵达延安。
刘少奇是1939年赶赴新四军部队指导工作的,去了不足两年,毛主席就致电他让他返回延安一次。
从当时毛主席给陈毅的任务中就能看出,他非常重视刘少奇能够出现在会场:派给刘少奇的手枪班必须是强有力的,得有得力干部作为骨干。
此外,他还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出发。
一跃成为党内“二号人物”
这一条路,对刘少奇而言也是险象迭生,哪怕有优秀的护卫在身边,层出不穷的麻烦还是会找上门来。
1942年3月19日,100多人的干部团队出发。
刘少奇本人先是化装为老板、警卫班的战士们化装为跟班、马夫,各地的武装力量一站接一站护送;即便在周密的安排下,他于3月底才通过了陇海铁路进入鲁南抗日根据地,沿途还听取了工作汇报。
一直走到10月下旬,他们才夜过白晋路封锁线继续朝着太岳山区西行,一路上都是翻山越岭;日寇的动作更是一刻都没有消停,他们当时正对当地抗日军民发动“秋季作战”,妄图从两个方向夹击八路军太岳军区司令部。
紧张的局势面前,舟车劳顿的刘少奇并没来得及过多休息,就随着太岳军区紧急转移,他还参与了反“扫荡”的斗争。
11月下旬,是晋西南工委接手了护送刘少奇的任务,中间还有一段路需要穿过150里地的大平原,这里的敌军据点星罗棋布、封锁线也异常复杂,日寇的用意就是切断延安与其他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
这个季节,老百姓的庄稼早都收完了,想要找到隐蔽点也并不容易,这下大家都犯了难,不知如何是好。
一路走来,胜利就在眼前,过去无论遇到如何的艰难险阻,刘少奇都从未忧愁过,他是“遇水搭桥”,总能想到好的办法。
在充分了解过当地敌我情况后,他更是敏锐地捕捉到一个关键信息:该地区的工作基础和群众觉悟很高,对抗战工作极为配合。
这则信息在刘少奇脑海里也就形成了一个应对方案:让老百姓送过去。
3道封锁线是最难的,先是工委同志故意和敌人接触吸引对方注意力,另一队人马则护送刘少奇躲开了敌人封锁线,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刘少奇一行人利用两条船分六次过了汾河,抵达平遥仁庄。
太汾公路这道封锁线是敌人重兵把守的区域,来往不断的敌军中更是有机动性极强的摩托车队。
第一次准备过路时就赶上了附近村庄有敌人活动,刘少奇经慎重考虑决定返回村庄内等待时机,并重新作出安排:不骑马,缩小夜间行军目标;不走大路,顺着河畔绕道,防止敌人截路伏击;轻装前进,以最快速度通过敌人的封锁线。
天黑后,刘少奇一行快速行动,顺利过了太汾公路。
当年12月30日,他们终于抵达了延安,若是这一路上有半点闪失,对革命都是巨大损失。
细细数来,他以沉着冷静、聪慧过人的头脑穿过了103道封锁线,还幽默地鼓励同行人员:“我们也等于进行了一次长征,大家这一路上都吃苦了。”
总结来看,刘少奇在抗战年间两次以书记的身份坐镇华中,直到返回延安参加七大,那些日子也是华中抗日根据地最为关键的时期。
再加上此前的种种表现,他在党内地位提高已成定局。
七大的地位不言而喻,其实,刘少奇在此期间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能说明问题:主持修订党章、起草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为了能完成这项重要工作,他也倾注了大量心血,笔杆子优势则再度发挥出来。
那份《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同样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评价,当时主席说:“写得很好,提倡正气,反对邪气。”
针对即将到来的大会,刘少奇还收集了各种资料进行调查研究,还特意统计了党员总数;战争时期这项统计工作并不好做,除了部队党员、地方党员,沦陷区同样有很多党员干部,这些是都要被统计进去的。
经过细致的工作后,中央对全党的人数有了准确了解,还结合具体情况调整了七大代表名额。
众多事先准备进一步证明了刘少奇的工作能力,他的上升,是必然的。
1945年4月23日大会隆重开幕,刘少奇的发言顺序极为靠前,此时大家的心情与当时出发前又有所不同了,抗战的胜利就在眼前,刘少奇更是满怀欣喜地指出:“我们大会应该动员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为新中国光明的前途而斗争。”
还有一项关于他的重要工作内容是:他在当年5月14日、15日用了两天时间对“毛主席思想”进行了完整的概括,也是他最早将毛主席的思想视为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体系。
从此以后,毛主席思想成为了一把锐利的武器,指向一切与人民为敌的人。
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时,刘少奇更是以全票当选为中央委员,并在不久后的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从七大召开到此不过3月;他协助毛主席为七大路线的贯彻执行呕心沥血,历史也赋予了他新的使命。
参考资料
1.刘少奇何以崛起于延安 全面深入批判王明的第一人 福州晚报
2.刘少奇如何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