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湖南自修大学
1921年8月,毛主席在船山学社的基地着手创建湖南自修大学。这所大学的建立初衷十分明确,旨在推广新思想和新文化,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学习的机会,培养具有革命精神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毛主席为筹建大学奔波不停,从办学理念到课程设置,都一一细致筹划。他设想通过开放的学习模式,让那些渴望知识又因条件受限无法接受正规教育的人们有机会自学成才。他起草了办学计划,设计课程内容,邀请了有识之士参与教学工作。毛主席的精力主要放在规划和内容建设上,但资金的筹措却是一个难题。
杨开慧正担任湖南省学联的职务,手中掌握了不少社会资源,也与进步人士保持着紧密联系。杨开慧了解到毛主席办学所面临的困难后,便积极动员各方力量,筹措所需资金。
杨开慧走访了省学联中的骨干成员,详细说明了湖南自修大学的意义以及它在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她的话掷地有声,态度真挚而坚定,很快得到了不少同仁的响应。有些人当即表示愿意出资支持,甚至有同学主动提出帮助联系当地的商界进步人士,为大学筹集更多资金。
除了在学联内部的动员,杨开慧还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走访了多位有志于教育事业的知识分子和社会贤达。她耐心地向他们讲述湖南自修大学的宗旨,强调教育对于改造社会的深远影响。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本就认同新文化运动的理念,当听到杨开慧的讲述后,纷纷慷慨解囊,表示愿意为这样一所大学贡献一份力量。
随着资金的陆续到位,湖南自修大学的各项筹备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杨开慧在毛主席的指导下,协助安排了部分课程的宣传和招生事宜。一些课程开设后,学生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其中包括对新思想感兴趣的青年、想要自我提升的工人以及渴望知识的普通市民。
打破封建礼教的壮举
1921年9月,杨开慧带领五名女生进入了湖南岳云中学。这所学校原本是男子中学,从未有过女生入学。五名女生的出现立刻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校内的师生对这件事反应各不相同,有的好奇,有的议论,有的甚至表示不满。在那个年代,男女有别的观念根深蒂固,女子接受与男子同等教育的举动被视为不合礼教。
杨开慧和这五名女生大方地走进校门,按着学校的安排进入课堂。每堂课,她们都会端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表现得十分专注。与她们同班的男生们起初并不习惯,时常忍不住侧目,窃窃私语。但杨开慧和其他女生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她们依旧按时上课、认真学习,表现得与所有学生无异。
毛主席得知杨开慧和几名女生进入岳云中学的消息后,对此举表示了高度赞赏。他与杨开慧的通信中,提到她们的勇敢,并鼓励她们要坚定地走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岳云中学里的氛围逐渐发生了变化。一些男生见到她们求学的态度认真,也不再排斥,甚至在课上主动与她们讨论问题。有些思想较为开明的老师,也开始称赞杨开慧等人是“开风气之先”的榜样。他们在课堂上公开表示,求学本无男女之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杨开慧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历史上第二位女党员。杨开慧在党组织中表现积极,她参与宣传新思想,还协助组织各类会议,分发传单,联系群众,成为推动革命事业的重要一员。
当时,毛主席的工作异常繁重,经常通宵达旦地撰写文章、组织会议,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杨开慧承担起了家中所有的琐事,安排毛主席的日常生活,让他能集中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每当毛主席伏案工作时,杨开慧就悄悄在一旁准备热水和食物,趁他停笔休息时,把饭菜端到桌上。有时夜深了,屋外寒气逼人,杨开慧就拿来取暖的烘笼,轻轻放在毛主席脚边,确保他不被寒冷影响。
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物资匮乏是常态。杨开慧总是想方设法用简单的食材准备一餐热饭,让毛主席能有力气继续工作。有时家里米粮不多,她便节省自己的口粮,把饭菜留给毛主席,自己吃点简单的东西,绝口不提困难。
杨开慧还经常帮助毛主席整理写作材料和草稿,遇到难以分辨的字迹或复杂的内容,她会耐心地一字一句地梳理好,再交还给毛主席。有时她也会为毛主席提供一些意见和想法,两人讨论起来,总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杨开慧与毛主席的合作,逐渐在党内外赢得了认可。她的勤劳和奉献精神,让许多人对这位年轻的女党员刮目相看。党组织内部也开始安排她承担更多的任务,包括动员妇女参与革命,推动社会进步。杨开慧经常带着宣传资料,走进工人和农民中间,向他们讲解党的理念和目标。
英勇就义的一生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在长沙被捕,敌人将她关押进了长沙陆军监狱。一进监狱,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冰冷的牢房,士兵们便将她押解到审讯室。审讯官坐在高高的桌子后面,语气冷硬地逼问:“毛泽东现在在哪里?共产党还有多少人在长沙活动?”
杨开慧一言不发,面色平静,双目坚定地看着对方。审讯官提高了音量,试图用威严吓倒她。见她依然沉默,他们将她绑在了审讯椅上,命令士兵们动手。士兵们将粗糙的棍棒砸在她的身上,一次又一次,鲜血从她的手臂和肩膀渗了出来,衣服很快被打湿。但无论他们怎么折磨,杨开慧只是咬紧牙关,始终不开口。
几次审讯下来,敌人发现单靠刑罚无法让她屈服,便开始试图软化她。他们将她暂时带回牢房,端来一些食物,假装和善地劝说:“只要你愿意脱离共产党,写一封悔过书,我们马上就放你出去,你还可以回家过好日子。”
杨开慧冷冷地看了他们一眼,轻轻地笑了笑,没有接话。敌人彻底失去了耐心,将她关回牢房,决定加速处决的时间。11月14日这天,士兵将杨开慧从牢房中带走。
杨开慧站在那里,眼神直视前方,没有低头,也没有示弱。很快,枪声响起,杨开慧倒下了,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9岁。
毛主席的悼念之作
2014年,《党史文苑》发表了一篇文章,首次公开了毛主席生前填写的《蝶恋花·向板仓》手稿。这份手稿在尘封了八十多年后重见天日,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词中情感真挚,通过文字表现了毛主席对杨开慧的深切怀念和敬意。词牌名“向板仓”并非随意而取,它指向杨开慧的故乡——湖南省长沙县清泰乡板仓冲,这是她出生、成长的地方。
毛主席在词中使用了“霞光”一词,带有特别的含义。早在1919年,毛主席和杨开慧相识相恋,二人曾以“霞”“润”相称,寄托彼此的情感和关怀。杨开慧的名字与“霞光”相映成趣,毛主席在诗词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意象,暗含着对她的追忆。
杨开慧牺牲后,毛主席曾给杨开慧的堂哥杨开益写过一封信。在信中,他提到了“开慧之死,百身莫赎”。“百身莫赎”意味着即使用百次生命,也无法弥补她的逝去。这句话深刻地传达了他内心的痛楚,而《蝶恋花·向板仓》中的“奈何此身百莫赎”一句,正与这封信中的话相互印证。
手稿上,毛主席以行草书书写在竖行信笺上,纸张已然陈旧,字迹却依旧清晰有力。这一字一句、落笔成诗的背后,是毛主席用诗意的语言追忆杨开慧,是他对逝去亲人的无限怀念和无法言说的悲痛。
杨开慧牺牲时,毛主席正身处江西,领导中央红军进行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噩耗传来时,他无法赶回,只能将悲痛埋藏心底。这段时间,他的精力投入到战斗中,而杨开慧的音容笑貌却始终萦绕在心头。他在艰难岁月中,将这份情感化作了诗词的力量。多年以后,他将这份深情凝结在《蝶恋花·向板仓》里,通过文字向她致以最深的缅怀。
“奈何此身百莫赎”成为这首词中最具分量的一句,也道出了毛主席对杨开慧的愧疚与怀念。杨开慧的牺牲无疑是他生命中无法弥补的遗憾,而这份沉重的情感,在这首诗词中被永远铭记。
这样一首情感真挚、意义深远的作品,在创作后并未被公开,而是悄然被封存,直到83年后的2014年才重见天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首诗词尘封如此之久?主要还是因为这首词饱含个人情感,是他用诗词来寄托私人的哀思,与时局和政治没有太大关系。加之当时的环境动荡,手稿被小心保存起来,未被公开,甚至极少有人知晓其存在。
参考资料:[1]丁三省.恸声悲歌催战鼓——读《蝶恋花·向板仓》[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