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和于若木结婚,被邓小平赋诗调侃(二)

如意现当代史 2024-07-05 18:21:59

(续前)

5.陈云从中组部部长的位置上转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有的人在上级领导把他从一个特别重要的岗位上调到一个看上去并不重要的岗位上去的时候,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说实在的,这也是人之常情。但陈云绝不是这样的人。陈云是真正有理想的共产党人,他从来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党的任何工作需要他,他都会成为这项工作的专家。他担任中组部部长,就成为党建专家、组织人事工作大师;他担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则是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内经济专家、新中国经济工作主要领导人的第一步。所以这一次工作岗位的变动,不仅对于陈云个人具有重要意义,更对全党全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并不知道陈云除了是党务专家还可以干什么,只是碰巧把陈云打造成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卓越领导人。

陈云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立即开始认真研究财经问题。他找到了两本国民党政府出版的《中国经济年鉴》认真研读,一下子对中国经济问题就有了全面的了解。只能说陈云是一个领导经济工作的天才,他就是具有这样的悟性和判断力。他上任不久就于1944年12月3日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第二次会议上作了《陕甘宁边区的财经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平定物价,调剂市场,购进必需品,抵制奢侈品,发展边区生产和贸易”的方针,这个方针和几年后他在上海和资本家斗法的方针何其相似。1945年2月1日,陈云在陕甘宁边区财政厅工作检讨会上发表《怎样做好财经工作》的讲话,俨然已经成为财经工作专家,而被誉为“红色掌柜”。陈云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为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局部执政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党在新中国全面执政作出了准备、积累了经验。

6.陈云和于若木结婚,被邓小平赋诗调侃

陈云的婚恋问题极为简单,也显示了陈云这个人具有几乎可以说是圣人的品格。他一生中只有和于若木这一次婚配,也可谓一生无二色。到1937年,陈云32岁了,为了革命事业,一直未能婚配。但遇到于若木,本来也不是非要和她结婚的,只是机缘巧合,有情人非要在一起而已。

1938年,33岁的陈云娶了19岁的于若木

且说陈云自幼就有流鼻血的毛病,无缘无故的,就大量流鼻血。就是在他担任中组部部长之后不久的一天,流鼻血的毛病又犯了。中组部秘书长想找一个女生来帮忙护理一下,就到陕北公学五队请求支援,那边就安排刚从北京来延安的于若木来帮忙。也就是在陈云住的窑洞门口放一张桌子,于若木坐在那里等着,陈云鼻血开始流了,就叫她过来拿药水往鼻孔点几滴,需要找医生,就让她去喊医生过来。不到一个月,陈云病愈了,于若木就回去了。但就在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两个人有时候聊聊天,聊着聊着聊出了感情,陈云主动求婚,于若木同意,就结婚了。那个时候结婚也讲究不了仪式,就是陈云花一块多钱买了糖果花生,请中组部的几个干部聚在一起热闹一下就完事了。

过了一段时间,邓小平从山西抗日前线回延安,听说陈云结婚的事情,就写了一首打油诗相赠:

千里姻缘一线牵,鼻痛带来美姻缘。中山政策女秘书,先生路线看护员。

邓小平说的是,孙中山找对象尽对自己的女秘书下手,而陈云先生走的是找看护员的路线。这首顺口溜只是开个玩笑而已,体现了邓小平和陈云两个人关系密切。谁也想不到后来两个人竟然共同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是啊,怎么别人不开这样的玩笑的呢?

但于若木对陈云的感情究竟怎么样呢?会不会是组织上拉郎配而已呢?说起来真是神奇,竟然有人提供了历史资料,证实了两个人的真感情。

大概是在1995年陈云刚去世后的某一年某一天,薄一波的儿子薄熙成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随便转转,突然发现一个书摊上卖的旧书报中有三封信放在一起,其中有一封署名“陈云”。薄熙成当时心中一惊,心想不会是和陈云同名的人写的吧?就随时拿起来看看。这是一封1939年寄到英国伦敦的信。还有一封信署名“陆华”,另一封署名“陆琳”。

薄熙成敏感地意识到:真的是陈云的亲笔信!他就跟摊主询价,最后花了2000元钱,把三封信买下来,送给了陈云的儿子陈元。陈元拿给老母亲一看,可不是真的!怎不让于若木惊喜万分!

原来,于若木的本名叫“于陆华”,参加革命以后改名为于若木。1939年,于若木收到了在伦敦大学教书的大哥于道泉的来信,就和爱人陈云、妹妹于陆琳,三个人每个人写了一封信回给哥哥于道泉。于道泉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新中国成立前夕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任文学院藏文教授,1951年转入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授,1992年在北京逝世。这三封信一直保存在于道泉手里,可能是在于道泉去世以后,家里人处理遗物的时候没有注意这三封信,就夹在旧书中当废纸卖掉了。想不到薄熙成有心人竟然发现了这三封信,让它们回到了于若木手中!

这三封信中的于若木的信向哥哥通报了自己结婚的情况,她写道:“虽然他比我大了14岁,但我对我的婚姻很满意。他是一个非常可靠的忠实的人,做事负责任,从不随便,脾气很好,用理性处理问题而不是感情用事。所不痛快的是两个人的能力地位相差太远,在他面前显得我幼稚无能。”“你问我想要什么东西,希望你送给陈云同志一支钢笔,因为他没有……”那个时候多困难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连一支钢笔都买不起!

当然,于若木欣赏的是他的“可靠”“忠实”,这一点绝不是假装出来的。“文革”的时候,许多领导干部被贴大字报,什么问题都被揭露出来了,特别是生活作风问题,只要你有问题,就会被往死里揭、往死里批,但贴陈云大字报的很少很少,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

7. 陈云曾被授中将军衔,但赴东北途中遇险,差一点送命

1945年8月日本鬼子突然宣布投降以后,中共中央决定立即派大批干部赴东北,当时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局,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为委员。为了跟已经占领东北的苏联军队领导人对等接洽,考虑到苏军军官都有军衔,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授予彭真、陈云、叶季壮中将军衔,伍修权为少将。陈云的传记作者叶永烈认为陈云授中将是“恰如其分”的,本文作者完全不能同意,我认为彭真、陈云应该授上将;如果叶季壮授中将,彭真、陈云授大将也没有问题。当然这只是为了应付一下苏军,不用当真。

正好苏军一架飞机飞到延安来了,彭真一行为了赶快到东北去,就决定乘坐这架飞机赴沈阳。1945年9月15日上午,彭真等人上了飞机,但因为飞机燃油不足(到延安没有燃油给它补充),只能到山海关机场加油。无巧不巧的是,由于飞行员操作失误,飞机落地以后冲出跑道,在跑道尽头的水稻田里竖了起来!彭真头部受到轻微撞击,受伤最重的是叶季壮,但都无大碍,而陈云没有受一点伤。真的是幸运啊,如果彭真、陈云遭遇不测,那个损失就太大了。

8. 陈云在东北的一个特殊贡献,是以沈阳为例,创造了共产党接管大城市的经验

这是陈云担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的实践经验的延伸,也是中共中央于1948年任命其为东北财经委员会主任的工作职责使然。1948年8月,陈云给中共中央发去一份电报,题目是《把财经工作提到重要位置上来》,其中说:“东北粮食由二月底的每斤160元涨到1600元”,“需要把财经工作放在不次于军事或仅次于军事的重要位置上。”中央指定陈云负责东北大城市的接收工作后,陈云首先创造了接收沈阳的经验。1948年11月28日,陈云专门撰写了《接收沈阳的经验》的报告报东北局并转中共中央,中共中央立即将这一文件转给解放军各部队。此后,每一个城市的接管工作,都是按照陈云创造的沈阳经验来办理的。

陈云总结了四项原则五项办法,四项原则就是“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五项办法,一是恢复电力供应,二是迅速解决金融物价问题,三是原警察只能徒手服务(枪械全部收缴),四是稳定人心主要依靠报纸,五是工资问题妥善解决。按照陈云的办法,沈阳这么大的城市,只用一个月时间就稳定了秩序。

这一切归功于陈云的调查研究和超人的智慧。特别是办报的创意,简直是神来之笔。你看,陈云是这么说的:“城市居民有读报习惯,不可一日无报。可先准备好几期报纸稿件,一进城立即出报。”陈云是上海人,他很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才会明白管理现代城市的办法。

1949年5月,陈云即奉召来到北平,开始主持中央财经委员会的工作。新中国一成立,陈云就担任了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尤其是他亲自领导了稳定上海经济的工作,被毛泽东赞誉为“不亚于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上海的资本家也称他为“共产党的财经专家”。(未完待续)​​

0 阅读:1

如意现当代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