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主席的书,很管用的——毛泽东文集第七卷读书札记之三

如意现当代史 2024-03-19 05:37:24

编者按:本文作者近期每天阅读《毛泽东文集》第7卷,每天写一篇心得体会文章,不知不觉积累了两万多字。这里略作整理修改,分成六集陆续推出,本集是第三集,请各位朋友指教,欢迎您批评指正。

17.毛主席说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会碰钉子

1958年1月,毛主席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一文的第36条提示“我们的干部”,有一些人还不懂得这样一个简单的真理:

“在我们的干部中,大概还有不少的人,不明白这样一个简单的真理,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人脑制成的这种完成品究竟合用不合用,正确不正确,还得交由人民群众去考验。如果我们的同志不懂得这一点,那就一定会到处碰钉子。”(《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8页)

毛主席这里讲的既是工作方法问题,也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可能对学习过毛主席的《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整顿党的作风》等等文章的人来说,这个道理早已经知道了,只是有的人还需要毛主席再次发出“一定会到处碰钉子”的警告,才会去落实。有的人习惯于自己的套路,对毛主席的教导只只听听而已。

同时,毛主席讲的更是实践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有能力把这个简单的真理落到实处才是真懂的人。1975年4月23日,毛主席就张春桥发表的一篇文章和姚文元报上的一份报告写了一段批语:“我党真懂马列的不多,有些人自以为懂了,其实不大懂。”很明显的,毛主席批评的张春桥、姚文元,他们对运用马列主义的词句是很擅长的,但还是会碰钉子的人。

表面上懂了没有用,真正懂的是会用的人,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像毛主席这样的伟大政治家才是这样的人。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单向度的事情,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人想学就能学的,马克思主义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还是很挑剔的,跟马克思主义没有“缘份”的人是学不了马克思主义的。

18.毛主席用“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这句俗语比喻什么

1957年11月6日,毛主席在他的讲话中引用了“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这句俗话,以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道理。请看他的原话: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这是中国人形容某些蠢人的行为的一句俗话。各国反动派也就是这样一批蠢人,他们对于革命人民所做出种种迫害,归根结底,只能促进人民更广泛更剧烈的革命。难道沙皇和蒋介石对于革命人民的种种迫害,不就是对于伟大的俄国革命和伟大的中国革命起到了这样的促进作用吗?”(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5页)

毛主席这段话,挖苦讽刺了沙皇和蒋介石迫害别人结果却害了自己的愚蠢行为。事实上,这种愚蠢行为的这些“蠢人”的历史宿命,就像毛主席1958年4月15日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中所说的:“至死不变、愿意带着花岗岩头脑去见上帝的人,肯定有的,那也无关大局。”(《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177页)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聪明的人也会犯低级错误,还不完全是当局者迷、执迷不悟、鬼迷心窍的问题,历史局限性是难以避免的。

仔细品读毛主席的话,人们会体会到其中也包含了对一种政治妥协、政治理性的呼唤。像蒋介石这样的一条道走到黑的愚蠢行为,应该也是另一些反动派乃至所有政治人物的前车之鉴。

如果放弃搬石头打人的打算,好好协商沟通,有石头也不用搬起来,就把问题解决了,岂不更好吗?比如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就是给台当局提供了“不搬石头”的机会和出路,那些拒绝大陆善意的人,势必要品尝他们的愚蠢行为的苦果的。

其实,毛主席这段话的指导意义是极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各种准备用极端方式激化矛盾的人,都应该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为鉴戒。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不把搬石头作为唯一的选项,顶多作为备选方案,而始终以和平协商去解决矛盾问题,一定可以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19.毛主席早说了,世界上已是东风压倒西风

1957年11月6日,毛主席在莫斯科举行的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国际社会已经是“东风压倒西风”。他是这样说的:

“现在我感觉到国际形势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世界上现在有两股风,东风、西风,中国有句成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认为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力量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1页)

在毛主席作出“东风压倒西风”的判断的时候,从毛主席举的包括抗美援朝在内的十个方面事例看也是事实,确实也如彭德怀元帅所说的,“西方侵路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但是,东风压倒西风总体上还是一个大趋势。毛主席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需要鼓舞士气,需要指明前进方向,他应当这样说。东风一定要压倒西风,到21世纪的今天,这个大趋势更加明显了。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成为超过美国的第一大经济体也已经是指日可待了。

当然,有一些指标,中国要超过美国等西方国家,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据有人统计,世界各国获得诺贝尔奖人数还是“西风压倒东风”的。2023年,获得了诺贝尔奖的,美国389人,英国138人,德国111人,法国70人,俄罗斯32人,日本29人,印度12人,中国3人。虽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并不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指标,但确实是一个有含金量的指标。从这个数字看,要最终实现“东风压倒西风”,我们必须在坚持对时代大趋势战略判断的基础上保持战略耐心和战略定力,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20.毛主席说党要“有集体的头和个人的头”

1957年11月6日,毛主席用一句俗话,形象地描述的共产党领导制度的一个特点。他说:“中国有句俗话,蛇无头而不行。你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头,每个国家的党也有一个头,有集体的头和有个人的头。中央委员会、政治局是集体,第一书记是个人,两者都有,不然就是无政府主义。”(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

毛主席喜欢用中国的俗话来阐述深刻的道理。这里毛主席用“蛇无头不行”,引出了党要“有一个头,有集体的头和个人的头”的观点。就是说,党要有一个领导集体,就是“中央委员会、政治局”;领导集体中要有一个“个人的头”,是第一书记,也就是后来邓小平所说的“核心”。也就是说,邓小平讲的关于党的领导核心的观点,毛主席早先已经讲过。

邓小平关于党的领导核心的理论观点,讲得很具体明确。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说:“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0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的设计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创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学说。马克思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中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32页)恩格斯、列宁也有类似论述,这里不再引述。

相比之下,毛主席讲得十分通俗易懂,极为鲜明生动,充分体现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21.毛主席这个要求有点高:一切干部都要学普通话

1958年1月,毛主席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的第四十四和第四十六条,对领导干部提出了学习语言的要求。说实在的,毛主席的要求有点高。他是这样讲的:

“(四十四)建议在自愿的原则下,中央和省市的负责同志学一种外国文,争取在5年到10年的时间内达到中等程度。”“(四十六)外来干部要学本地话,一切干部都要学普通话。争取学好,至少学会一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必须学当地民族的语言,少数民族的干部也应当学习汉语。”(《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9、360页)

要求中央和省市的负责干部都能懂一门外语,毛主席强调是“自愿”的选项,不是必修课,但毛主席提出了这个目标,这是非常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显示毛主席希望中国的高级干部都能够成为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交往能力的政治家,也就是说,中国要为成为世界性大国和国际交往中心,站在国际舞台的中央作出准备!

而学习普通话的要求也有点高,但并不是很高,只是很多人还是做不到。“文革”时陈伯达在大会上作报告必须带翻译,因为他是福建惠安人,只会讲闽南话,不会讲普通话。前些年江苏省华西村的吴仁宝经常被邀请作报告,他也带翻译。到现在,由于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不会讲普通话的干部已经越来越少了。

事实上领导干部带头讲普通话,不仅仅是工作需要,也不仅仅对推广普通话具有积极作用,更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统一语言是实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条件,更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

毛主席要求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干部必须学习当地少数民族语言,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清朝,状元、榜眼、探花,高中一甲的翰林院修撰和编修,都被要求学习满蒙等少数民族文字的。毛主席提出类似要求,体现了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体现了他对少数民族工作的重视,也体现了他对人性人情的理解。一个人来到举目无亲的外地,碰到了一个会讲自己家乡方言的人,会觉得特别亲切。如果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干部都讲一口流利当地民族语言,开展工作一定会很顺利。这也是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应有的样子。

其实学习语言应该“从娃娃抓起”,国家可以在一些东部城市的大、中、小学开设维语、藏语、蒙语等少数民族语言选修课,让有兴趣学习这些语言的青少年很小就自愿学习这些语言,即使长大之后不当干部,做学问也好,经商也好,哪怕旅游也好,都可以使用。很多学生学了英语也是用不着的,开设本国少数民族语言课程,使用的机会应该更多,更体现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发展要求、具有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意义。

22.毛主席要求作任何决策都要有几个方案

1958年3月,毛主席在成都会议上讲话提出,各级领导机关作任何决策都要有几个方案。他是这么说的:

“什么事情都要提出两个办法来比较,这才是辩证法,不然就是形而上学。铁路选线,工厂选厂址,三峡选坝址,都有几个方案,为什么规章制度不可以有几个方案?不加分析,生搬硬套,进口‘成套设备’,就是缺乏独创精神。”(《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页)

观看欧美国家的某些类型片经常听到的一句台词是“启动B计划”。在许多讲究决策科学化的机构中,任何决策都有备选方法,这是非常高明的做法。其实毛主席早就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了,人们不能不钦佩毛主席的卓越领导才能。

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很擅长作出战略决策,而且也是伟大的行政管理大师,具有极强的执行力。事实上,伟大的政治家拼的就是执行力,如果毛主席自己不擅长落实决策的执行,中国革命也不能那么迅速取得胜利。蒋介石对有些问题也曾有认识的,比如党内团结的问题,蒋在学习了延安整风文件后也曾想模仿一下,可惜他做不到。有人说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毛主席擅长决策、周总理擅长落实,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毛主席才是最有执行力的领导人,只是他和周总理的风格不同。

毛主席作决策时习惯于既从坏处着想,更向好处努力,形势好的时候也考虑坏的可能性。毛主席在中共七大上作结论时讲了中国共产党要准备应对17个可能遇到的矛盾问题,比如说“天灾流行,赤地千里”。虽然这17个问题基本上后来都没有发生,但毛主席让全党提前做好思想准备,提出解决问题的预案。因为思虑周密、深谋远虑,中共七大后四年多时间就夺得了天下。

毛主席要求作任何决策都要有几个方案,对党的各级组织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所有领导机关的最终决策都是好中选好的最优方案,那么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如果仍需要启动“B计划”,那么决策发生重大失误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毛主席的这一要求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也具有启蒙的意义。人生常会面临很多选择,如果多几个方案来比较,或许也可以走得更好,至少可以少走弯路的。

0 阅读:4

如意现当代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