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 1043 年,西夏与辽国的来犯,让北宋陷入了极其严重的危机之中,财政状况更是几近崩塌。就在这般危急关头,范仲淹给出了一连串的改革办法,他提议要整肃官吏作风、降低百姓徭役负担、大力推动农业发展以及强化整顿军务,期望以此来改变北宋贫穷衰弱的现状。这便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庆历新政”。
【积贫积弱,北宋濒临灭亡】
然而,皇帝仁宗在改革这件事上决心不足,而且改革措施推行得过于匆忙,从而遭到了保守的勋贵集团的极力阻拦。在旧势力的逼迫之下,仁宗只好终止了庆历新政,北宋首次改变命运的契机就这么被轻易错失了。
那会儿,好多忠心耿耿的官员,像吕夷简,瞅见这诸多情况,那是心痛不已啊。吕夷简上书说道:“咱这国家积弱的时间可不短了,动荡的程度也到了极点,这着实是大危机啊!”他盼着皇上能看清当下的状况,赶紧采取果决的办法,好把快要玩儿完的北宋给挽救回来。可无奈的是,皇帝心里虽说明白,但也没啥办法改变这局面。就这么着,庆历新政没啥结果地结束了,北宋面临的危机一点儿都没减轻。
1067 年,距离当年已经过去了 24 年,新即位的神宗皇帝对此也有着深切的感受。他清楚地意识到,北宋的国势就如同强弩之末,已然衰落。按照惯例,在一年一度的皇家祭天大典上,要给文武百官赏赐银两,可国库早就空空如也,就连这笔钱都无法拿出。如今,冗余的官员占了官员总数的六成,军费的开支更是庞大,如果不赶紧想办法采取措施,国家很快就会走向崩溃。
神宗急得不行,身边的人却没啥办法。有人提议加重税赋,以此来应对财政危机,可神宗心里清楚,这法子只能管一时,还会让情况变得更糟。要想把问题彻底解决,非得搞变法改革才行。但是能不能找到一个有本事的改革之人来挑起这副重担,神宗心里特别犯愁。
【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当神宗满心焦虑的时候,王安石接到召唤来到京城担任官职。这下子,神宗仿佛有了主心骨,决定让王安石实施变法,来扭转艰难的局势。王安石毫不迟疑地推出了一连串的新政策举措,像“农田水利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等等,他的核心意图就是要改变朝廷财政陷入困境的局面,从而实现国家富强、军队强大的目标。
这些变法的举措,那可都是戳中了北宋积弱的要害之处。就拿农田水利法来说吧,它着重提出要借助河流湖泊来建造水利设施,这既能让农田的灌溉面积有所增加,还能够预防水旱灾害呢,对农业的发展那是好处多多呀!
免役法则能够帮农民减轻负担,让他们能够全力搞生产,不会被过于沉重的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
王安石的变法规划在北宋历史上绝对是一个极其难得的契机。要是能够坚决施行的话,北宋那种积贫积弱的状况很有希望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神宗对此也是满心期盼,他觉得王安石肯定有能力排除万难,使北宋变得强大起来。
【苏辙的理想与现实的困境】
那时候,苏辙还是个年轻的官员,他对王安石的变法可是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期望呢。他特别擅长精准地找出变法条例当中不太合理的地方,然后说出自己的看法。就拿农田水利法来说吧,苏辙觉得修建水利得耗费好多的人力和物力,很有可能会让农民的负担变得更重,所以他建议采用慢慢推进的方式,还得留意保护原来的农田。
苏辙早就料到,这场变法肯定会受到一大批腐败官员的抵制和阻拦。这些官员长久以来凭借着旧有的特权获取利益,要是真的进行改革了,那他们的舒坦日子可就到头了。所以,他们肯定会想尽办法阻碍新法的推行,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势力。
和老哥苏轼不一样,苏辙内心还是觉得变法是有价值的。虽说他对“青苗法”里的一些不合适的地方表示反对,不过总体的态度还是支持新的法令的。他清楚变法的重要性,也盼着北宋能够通过变法得到好处。
然而啊,现实跟理想往往很难达到协调一致。苏轼被贬到黄州之后,苏辙多次给朝廷上书,替兄长叫屈,没成想,自己也受到牵连,被降职发配到了江西。这一下子的变故,让苏辙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那一点点的看法,也许会引发多么惨重的后果呢。
虽说跟家人、故乡分开了,可苏辙心里头还一直记挂着变法能不能成功呢。他觉得自己之所以这么倒霉,大概是由于自己毫不避讳地指出了“青苗法”存在的问题。即便这样,他仍旧盼着皇上能把变法接着搞下去,别因为他这一个臣子说错话、办错事就把这场改革给扔一边了。
【站队错误,成为旧党急先锋】
1085 年,神宗逝世,宋哲宗登上皇位。太后开始临朝处理政事,司马光等保守派瞅准时机,公然对新法予以反对。这时候,苏辙的病也好了,旋即充当起反对变法的先锋角色。他对支持新法的宰相进行弹劾,还屡次向年轻的哲宗皇帝上书进言,劝其和新法势力撇清关系。
实际上,苏辙打心眼里是不想跟新法对着干的。他之所以表示反对,是怕皇上听了些不好的话,觉得他之前反对“青苗法”,是个不忠不义的人。没办法,为了能保护自己,他只好暂且站到保守势力那一边,表明自己反对新法的态度。他心里也清楚,这样一直下去,国家只会变得越来越糟糕。可出于自保的考虑,苏辙也只好充当一个自己原本并不愿意充当的角色。
身在江西的苏辙,听闻朝中新政状况不佳,心中时时刻刻满是担忧。他害怕哲宗受了小人的谗言蛊惑,把他当作反对变法的罪魁祸首;他还惧怕王安石之流借机对他进行打击报复,将他彻底晾在一边。这诸多的忧虑,使得苏辙整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这会儿,旧党分子忙得热火朝天,到处散播谣言,硬说新法那些利国利民的举措全是王安石耍的阴谋手段。苏辙呢,被他们给拉拢过去,变成了反对新法的代表人物之一。苏辙心里清楚他们没安好心,可出于自保,只好暂且加入了旧党的队伍。
在文章里,他对新法极力批判,把王安石骂作是欺君误国之人。可实际上,这些文字压根就不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然而,他却不得不将这些内容写下来,以此表明自己反对新法的态度。这种被迫违背自己心意做出表态的折磨,使得苏辙坐立不安。
【重回江西,反思自己】
1094 年,哲宗皇帝打定主意要继承父亲的志向,对新法予以大力扶持。苏辙瞧着这情形不太妙,又一次呈上奏章抵制新法,这下子可把皇上给惹恼了,他就被降职发配到了江西。
来到江西后,苏辙总算能摆脱在朝堂上那副虚情假意的模样,做回真正的自己了。他开始反省,自己起初着实不该公然抵制“青苗法”,就算有不一样的看法,也该私下呈交奏折,而不应当着众人的面跟王安石不停地争执。这样一来,让皇上和朝廷上下都误以为自己是反对所有新法的。
如今仔细想想,咱不过就是个朝廷里的小官儿,对国家大事的看法没那么深刻,干啥非得跟那帮推行新法的人正面硬刚呢?咱反对新法这事儿,不光不能让皇上改变主意,还被旧党给利用了,结果把自己弄成了个不忠不义的罪人。
要是当初自己能不那么张扬,皇上想必也不会这般严厉地惩处自己。可如今才把这些想清楚,后悔也没啥用了。
【北宋覆灭,怀念挥之不去】
1101 年,哲宗皇帝早早离世,保守的太后开始执掌朝政,新法最终遭到废除。苏辙在这时已然精力耗尽,无力再涉足朝局之事。他深知,自己对新法的反对,致使北宋错失了最后那一个能够挽救危局的契机。眼瞅着国家的形势日益衰败,他的心中满是懊悔。
要是当年自己没去煽风点火,那新法说不定就能接着推行下去,北宋也许也不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想当年,自己就只是为了保住一个芝麻小官的职位,结果却把大事给耽误了,实在是自私到了极点。现如今,就算想弥补也没那个本事了,只能干瞪眼看着自己心爱的国家灭亡。
1126 年,北宋终究被金兵的铁骑踏灭。苏辙望着那漫天的熊熊大火,泪水止不住地涌出,视线变得模糊不清。他忆起当年王安石当权时那些言辞激烈、义正辞严的话语,想起神宗统治时期朝廷上下此起彼伏的争论,还有自己曾写下的那些被视为不忠不义的篇章。这所有的一切,都化作了他心底永恒的伤痛。
现今身处江西,远离了朝廷官场,苏辙总算把事物的实质看清楚了。他不再去埋怨上天、责怪别人,而是默默地注视着母亲河缓缓流淌,脑子里不断回想着往昔自己所犯的那些过错。
【结语】
北宋在他看来是理想之国,他也曾心怀美梦,期望能给这个国家出一份力。然而,终究是他能力有限,在波谲云诡的政治争斗中显得力不从心,最终沦为了旧势力抵制变法的助力。
现在啥都来不及了,他只得在那落日的残光下,瞅着河水,回想自己那糟糕透顶的往昔,还为北宋眼看就要灭亡的结局暗暗地掉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