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镜当了几十年官没有出头,为何雍正一上台就咸鱼翻身了?

此刻尽是空虚 2025-04-22 11:25:31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叙事架构中,有关田文镜前半生履历的呈现极为有限,其登场亦显得颇为突兀。致使观众难以明晰田文镜确切的出身背景,以及他于康熙一朝所历经的种种过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众对其成就斐然的后半生事迹却耳熟能详。

在雍正统治时期,鄂尔泰、田文镜与李卫三人并称“三督抚”。乾隆帝即位后,对这三位前朝官员作出评价。他认可鄂尔泰所获赞誉与其实际能力和功绩相符;李卫的表现亦值得肯定。然而,对于田文镜,乾隆帝则持有诸多批评意见。

备受雍正帝殊宠的田文镜,于乾隆朝所获评价却未臻上乘,此中缘由何在?

【田文镜的前半生暗淡无光】

田文镜,隶属汉军正蓝旗,雍正五年被抬入正黄旗。其出生于康熙元年,逝于雍正十年。从年龄层面考量,田文镜较雍正皇帝年长十七岁。

清康熙二十二年,时年二十二岁的田文镜,以监生资格获任福建长乐县县丞一职。于旗人而言,如此仕途起点堪称低微。时光荏苒,至康熙三十一年,田文镜方擢升为山西乡宁县知县。继而,又历经十三载磨砺,方才升任直隶易州知州。康熙四十五年,田文镜内调京城,在此后的十六年里,长期于各部执掌员外郎、郎中以及监察御史等职。

鄂尔泰步入不惑之年时,曾喟叹自身仕途前景未卜。然而,相较于田文镜,鄂尔泰彼时所处之境遇实则更为优渥。

经简要梳理可知,在康熙统治时期,田文镜的仕途发展极为不顺。以其年逾六旬之龄推断,彼时他的仕途几无突破与提升的可能。

然而,在雍正登基之后,田文镜的仕途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于其逝前的短短十年间,他迅速崛起,成为朝野上下皆认可的干练能臣,政治生涯焕发出耀眼光芒。这一转变,固然离不开田文镜自身勤勉务实、实心任事,但更为关键的是,他幸逢明察秋毫、英明睿智的雍正皇帝。若无此难得的际遇,田文镜极有可能就此默默无闻,终其一生。

与鄂尔泰、李卫的境遇有所差异,田文镜获雍正帝恩宠,缘起一桩偶发事件。雍正元年,山西遭遇严重灾荒,彼时巡抚德音隐匿灾情,未向上呈报。而田文镜恰于此时,奉朝廷之命前往华山进行告祭活动,在途经山西之际,目睹了当地因饥荒致使民众流离失所的凄惨景象。

田文镜返回京城后,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向朝廷奏报相关事宜。雍正帝对其直言不讳的作风予以嘉许,旋即委派他火速前往山西实施赈济工作。此次赈济成效显著,约七八万灾民因此获救。凭借这一突出功绩,田文镜获得雍正皇帝的迅速擢升,先被任命暂代山西布政使一职。雍正二年正月,调任河南布政使;同年八月,署理河南巡抚;至十二月,正式实授此职。自那时起,田文镜便长期任职于河南。

【田文镜在河南有政绩也有骂名】

田文镜初入仕途,任职县丞,于基层政务历练中,积淀下丰富经验,展现出成熟稳健与干练通达之特质。其执政能力颇为卓越,在治理理念与行事风格上,与雍正帝的严苛治政思路存在一定程度的契合之处。

自出任河南巡抚之职,田文镜施行了一系列举措。据文献所载,其“清厘积牍,剔除宿弊”,使当地吏治呈现崭新风貌。诚然,这些政绩从表象观之颇为可观。然而,因田文镜行事风格果敢峻急,致使官民对其滋生强烈不满情绪。随之而来的影响,亦极为严重。

雍正二年,于河南发生了一起震动朝野的“罢考事件”。河南地区,自远古以降,便频遭水患侵扰。黄河作为华夏母亲河之一,其泛滥之势由来已久,致使民众背井离乡,生活陷入动荡不安之境。

田文镜履新未久,便将黄河堤防工程列为工作重心。加固堤防这一工程,无疑需投入巨量人力与物力资源。依据大清律例,士绅阶层享有免役与免税特权。然而,田文镜决意打破这一成规已久的制度,强制士绅阶层出钱出力参与工程。一时间,黄河之畔,诸多士绅与读书人在兵丁监管下从事苦力劳作,此举引发士绅阶层强烈不满。

诚然,该事件的发展历程错综复杂,御史实难详尽阐述。彼时,河南士绅与读书人出于抵制田文镜之目的,相互联合,于封丘地区共同策划并实施了一场罢考之举。

在封建王朝统治体系中,读书人群体集体罢考无疑是影响重大的事件。于康熙一朝,遇此情形,无论事件本身是非曲直,当地巡抚及一众地方官员必然会遭受严苛惩戒。然而,雍正帝行事风格别具一格。在其袒护支持之下,田文镜不仅未因相关事件获咎,反而得到朝廷强力扶持。

得益于雍正帝的有力支持,在罢考事件中,田文镜展现出刚正不阿之态,面对权势毫无惧色,毅然与之抗衡。此事件成为田文镜声名鹊起的契机,因其卓越表现获雍正帝赏识与信任,从而仕途顺遂,一路攀升。

在清代官场这一极为注重出身背景的环境中,田文镜仅以监生身份跻身其中。彼时,科甲出身者占据官场主流地位,对监生群体多有轻视之意。或许正是基于这种身份上的落差与自卑心理,田文镜在面对科甲出身的下属官员时,态度尤为严苛。

田文镜履职未满两载,便对二十二位属官予以弹劾,且此二十二位皆为科举入仕之人。然而,其举措引发朝臣异议。以李绂为代表的一众文人儒士,对田文镜展开了诸多抨击。该事件在历史题材剧集《雍正王朝》中亦有呈现。

一时间,田文镜俨然成为天下士子共同的对立面。然而,雍正帝在此情形下,再次矢志不渝地对田文镜予以护持。经由“罢考”与“对抗科甲”这两次事件,朝中大臣终而领悟:只要雍正皇帝在位一日,他们便难以撼动田文镜的地位。

雍正对田文镜的宠信程度,令诸多人士颇感费解。然而,若从当时特定的时代语境进行深入剖析,便会发现这一现象实则存在其合理性。

御史认为,其关键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田文镜与雍正皇帝在行事风格与境遇方面呈现出相似性,堪称一位为“孤君”,一位为“孤臣”。雍正帝秉持独特的性情理念,其观点认为,那些常被众人赞誉有加者,往往存在沽名钓誉之嫌,从可靠性角度审视,实则未必值得全然信赖。

反之,对于遭受众人围攻者,雍正帝皆认定其因秉持独立之精神,不附从流俗所致。雍正帝曾自述:“朕当年即为孤臣,未仰仗外援。”故而,对于此类孤臣,雍正帝皆竭尽全力予以庇护。以广东巡抚杨文乾为例,彼时,杨文乾遭通省同僚排挤倾轧,面对此情形,雍正帝力排众议,严词痛斥广东一众官员,为杨文乾主持正义,展现出对孤臣的坚定支持,这与对待田文镜等孤臣的态度一脉相承。

其二,雍正统治时期,秉持严苛的施政理念。田文镜的行事风格与雍正的性格特点高度契合。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田文镜性格中的严苛与生俱来。康熙皇帝在位时,始终以仁政普泽天下,故而在康熙一朝,类似田文镜这类以严苛著称的官员,难有施展抱负的空间。

从另一角度审视,于秉持宽仁理念治理天下的君主统治时期,田文镜或许难有崭露头角的契机。唯有在雍正皇帝当政之际,凭借其独特的政治理念与用人策略,田文镜方得遇施展自身抱负之平台,获任独当一面之重任。

尽管田文镜备受雍正帝嘉许,然而,颇为遗憾的是,他未能获得河南民众的拥戴。田文镜无疑是一位对雍正帝矢志忠诚的巡抚,然而,却并非民众心目中的贤能之官。此点亦为乾隆帝对其评价较低的关键缘由之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