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这个东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是有的人多一点,有的人少一点,有的人几乎被自卑给毁了一辈子,冷暖自知。个人最讨厌黑格尔说的那一段关于自卑的话。黑格尔几乎把自卑批的一无是处,似乎自卑的人在他的笔下都不配当人类。
黑格尔的原话翻译过来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自卑和懒惰相伴,往往是为了替自己在俗世中苟活下去的辩解,这样的谦逊一文不值。大概的意思是一个自卑的人,也是一个懒惰的人云云。在我看来,似乎有一种诡辩的道理存在,生而为人,活在当下就是最好的时候,黑格尔的名言在我看来有些可笑,和那句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一样的是一个伪命题。
说到这里就此打住,作为一个伪文青,只是在年轻时候泛泛的读过黑格尔的书,说多了全都是被打脸的地方,只是讨厌这一句话罢了,作为一向自卑的小编,有时候这种心境自己也讨厌,但却不得解脱。比如过低的评价了自己,本来是可以做主编的人,为什么一直在做小编,是不是太自卑了?是不是丧失了信心,不思进取?然后就一直这样“沉沦”下去?确认一下眼神,似乎又有希望了。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回归佛教对自卑的解释,佛教里似乎没有自卑这个词,不过佛教里有一种说法叫做缘起论,想必很多人知道。自卑肯定是有一定的缘,比如拥有的东西不如别人,学历、能力、口才、身高等等这些,这其实和别人没关系,而是你的的机缘不到。
机缘不到靠什么争取?佛教说要靠勇猛无畏的精神。人和人的差别真的不是那么太大,关键是看你要这么争取,改过自己的错误,多做善事就有机缘相伴,多看多思考多积德,福气到了,自然就能摆脱自卑,有所成就。
国外有一本书,记不得是什么名字了,说的是如果你总是关注自己的弱点,那就总会对自己的缺点过不去,会让你觉得自己很无能。生而为人就该关注自己的优点,而这个优点用中国话来说不是我就是我这么简单,还要能利益他人的优点,多做善事,就是有利他人,成就自己的佛性。
让你自己的优势能惠及他人,在自卑和自负之间找到平衡点,就不会自卑,也不会自负,做到善念同归,利于他人,这样做自卑就会从你身上消失的看不见了,因为你不关注,它也就不会来打扰你。
外国人说的太复杂,解释太多,其实用我们言简意赅,世间最美妙的中文来说就四个字:“虚怀若谷”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最重要的是缘起论,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自卑也是因为欲望太多,自己得到的看不见,别人比自己好的却记在心里。一个人只要有博大的胸怀,要接受自己的现实,觉得当下的自己是充实和快乐的,是自己努力得来的福报,就会少了自卑,多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