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康熙自十五岁即位,长期处于内忧外患
的情况中,他从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影响了
他的第四个儿子雍正,自小就重视学问,尤
其醉心于禅宗的佛法,这是顺理成章的因缘
成就。不然,雍正早年还身为皇子的时候,
居然潜心佛典,后来被封为亲王以后,更加
认真,公然在王府中领导少数臣工,自称学
佛参禅,甚至还杂有出家和尚们的参预,岂
非怪事。“知子莫若父”,如以康熙的英明,
对儿子们这些作为,绝对不会毫不知情而忽
略过去。事实上,他对雍正的参禅学佛,根
本就不置可否,也从来没有告诫过。这不能
不说他是有意培养,至少也是并不反对。
可是一般写清初历史小说的人,大多都把雍正的参禅学佛,写作为夺嫡争权的手段,认为是以退为进的权术。其实,在康熙的时代,根本就没有把储位的密旨先行写好,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的办法。这个办法是雍正本人所开创的。因为他有鉴于历史上对储位之争的故事,如唐太宗李世民,也为了立太子的事气得发昏。现在又亲自看到本身父兄之间立储和废太子的事,又加众多兄弟之间明争暗斗的惨痛内情,所以他在登位第一年的八月间,就命总理王公大臣等,将密封建储事的锦匣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并且明说是“以备不虞”。所谓“不虞”,就是意想不到的事。因为人的生命无常,况且身居高位,无常之变更多,万一本身不保,后继无人便难办了。而且如果自己所定的人选,因环境影响而变质变坏了,要想更换另一个人,也会引起很大的不安。“凡事以豫立而不劳”,他不如采用这种公开秘密的办法,早做准备为妙。然而从清末以后,一般人便颠倒清史的前后关系,说雍正用手段改掉了藏在匾额后的遗诏,抢得皇位,未免有欠公允。
但我们现在要讲的问题,是无关这些历史疑案
的争议,只是说继康熙以后的雍正王朝,更为
明显的是外示儒学、内用佛老文化政治的内
涵。但要详细说明这个理由和事实,又是一个
很烦复的专题。我们只要提起大家的注意,现
在还保存在故宫的档案中,仔细查一查雍正在
位十三年来所批过的奏折,就会承认他是历代
帝王中最为认真勤政,而且生活比较俭朴,嗜
欲比较淡泊的一位皇帝。如果他无诚心办事的
真情,没有过人的精力,的确是经不起这样昼
夜勤劳文牍的工作。但他在做皇帝时批阅大量
公文的同时,却对禅宗佛学方面的编著,比起
他所批奏折公文的分量还要多得多。批奏折、
编著书,都要动脑筋,用手来写的。那个时候
没有打字机,更没有电脑,他身为帝王之尊,
不要说日理万机,就是十多年来关门闭户,专
心写作的人,也未必能有如此精辟丰富的成
绩。不过,对于雍正深入禅佛的学养方面,我
相信将来必有专家去研究,我们姑且点到为
止,不必多加讨论。但要补充一点,雍正平生
书法,也极力学习他父皇的字体,只是笔力劲
势稍有不同而已。所以只要在故宫保存康熙晚
年所批的奏本中,找出已经有雍正为康熙代笔
批阅处置的资料,便会了解康熙早已有心培养
他可能继承帝位的干练才能。如果这样,就可
明白康熙在临危时何以匆促召来雍正,咐嘱他
来登位的史实了。
清初康熙一代的施政重点,在于平定内乱,
统一全国。而且最注重的是治理黄河与运河
的灾患,费了很大的精神和力气。对于全国
知识分子“反清复明”的意识,存在满汉之争
的紧张情绪,只能用怀柔绥抚的政策,举行
“博学鸿词科”,以时间来争取和缓。
但到雍正继位之前,他处身皇子之位,已有四十五年的经验和阅历,关于诸多兄弟之间的事故,以及八旗子弟与满汉之间的情形,他深知利弊。尤其对满族旗人的贪婪和腐败情形,正如他祖先皇太极当年所说的“诸姑格格等,皆以贪得为心”,必须做出处置。因此,他继位以后立即雷厉风行,毫不留情地先从宗室动手整顿。接着,就是清理八旗子弟的游惰和贪渎。所以他首先得罪树敌的不是汉人,却是他自己的宗室和满族旗人。因此,他的宗室族人勾结汉族臣民,造谣中伤不遗余力,甚至尽量宣传他是如何使用奸诈取得权位的。
其次,在康熙的晚年,朝廷收入的财赋及库存银两已渐见支绌,并且与各省地方之间的财赋库存已有矛盾。康熙四十八年,已经有诏谕户部及各省,要“从长商榷”。其中有关宗室重臣及各省大吏的贪污侵占情形,以及权臣如年羹尧、外戚如隆科多的别有异心,雍正在藩邸的时候早已知道清楚。但康熙以宽大为怀,雍正自己又处在诸王大臣及兄弟之间争权的嫌疑地位,当然不好明显表态。所以当他登位以后,便着手严格处置满汉权臣,整顿田赋财税,即使是兄弟宗室也毫不留情。历来在政治上整饬纲纪,肃清贪污,几乎没有一朝一代不弄得灰头土脸的。宋朝的包拯虽称“包青天”,但他也并未办过整理财经的大案。不然,就是万里无云的青天,也会风云变色。可是雍正却不顾一切,亲自动手做到了,清朝的国库充足了,贪污犯罪的官吏倾家荡产了。因此,有关满汉反对派的怒怨,就一概集中到他“朕”的一身了。但他是学佛参禅的健者,他深切体认到永嘉禅师所说“办事定”的学养,如“止水澄波,万象斯鉴”。只要见地真,行履切,即有如庄子所说的“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决心,就毅然地做了。……
清朝入关定鼎八十年后,有了这位文学词章
不亚于任何一位翰林进士,谈禅说道不逊于
禅门宗师的雍正皇帝。其为政之道,使人不
敢欺,亦不可欺。内肃权贵,不避亲疏。外
立纲常,赫如烈日。用此守成,当然可使内
外肃穆,谁敢与之抗衡!一般评论,便只能
说雍正犹如汉代的文(汉文帝)景(汉景
帝),过于忮刻而己。但他对用人之道,却
真能实践“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原则。换
言之,他如需要外派整治事功的人才,“宁可
用黠而能者,不肯用愚而廉者”。如果学问
好、有品德,如张廷玉等人,始终就给以高
位,留置内廷。出身功名不高,但的确别有
才能,如田文镜、李卫等人,便委以重任外
放。至于科名循序渐进的人,虽词章华丽,
也只能位任文员,安置在翰林馆职而已。雍
正在十三年中,得以坐镇京畿,背靠漠北的
满蒙,右握西北,左揽东南;西南有事,只
需一个能臣,一旅雄兵,便可唾手而定。他
是真实奠定了清朝的江山,赋予儿孙好自经
理,实在可算是历代定鼎守成帝王中的奇
才,为历代职业皇帝中绝无仅有的一人。如
果以“修身、齐家、治国”之道来说,他确是
做到了如《诗经》所说:“刑于寡妻,至于兄
弟”了。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
道来说,他却落于“静虑而后能得”的窠臼,
对于“亲民”而“止于至善”的外用(王)的实
际,难免自有遗憾之处。明儒兼通佛道的洪
自诚说得对:“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
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
其曲谨,不若疏狂。”雍正即位以后的禅病,
正陷在过于练达而又曲谨的漩涡中而不自
觉。
也许大家会问:他究竟是怎样死的?既然已经开悟,又何以只有五十八岁就死了呢?参禅开悟,并非是求仙道的长生。一个人事无巨细,都要事必躬亲,昼夜勤力,日理万机十多年,不累死也会瘫痪的。况且他对佛法心宗意生身的转身一路工夫,还须求证,并未到家。这是他无法告人、无处可问的关键所在。他究竟是怎么死的,也许将来或可知道谜底吧!
——南怀瑾先生《原本大学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