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之后,宋词是如何发展的?读完这9首代表性的词就明白了

驶向一江诗词 2025-04-20 12:32:46

本文是词发展史的第五部分,介绍南宋词下半部分,众多重要词人会陆续登场。

我在词发展史的第四部分收尾处介绍了辛弃疾和他的词,和辛弃疾同时代的诗人陆游,写了大量的爱国诗,还写了些同样特色的词。

第1首词 陆游的《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跟辛弃疾一样,一生渴望上马杀敌,收复失地,可惜一直不被重用。

如今他老年体衰,知道收复失地的愿望只能在梦中实现了。此词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除了陆游和辛弃疾,辛弃疾周围有一批人,在词的创作上紧跟辛弃疾的步伐,具有同样的豪放沉郁风格,如陈亮、刘过、杨炎正、洪咨夔等。

其中以陈亮和刘过的成就最大,他们都写了不少表现了抗金抱负的好词,比如下面这两首。

第2首词 陈亮的《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这首词是陈亮为出使金国的章森送行而作,作者蔑视金国敌人,认为南宋迟早会收复中原,此词豪气云天,给好友以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第3首词 刘过的《沁园春 张路分秋阅》

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阵势纵横。人在油幢,戎韬总制,羽扇从容裘带轻。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盟。

龙蛇纸上飞腾。看落笔四筵风雨惊。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

刘过看到爱国将领张路分领兵“秋阅”,想到故土收复有望,受到鼓舞和振作,有感而发写了此词。

作者用如椽大笔写“秋阅”的壮观场景,描绘出一个能文善武的抗战派儒将形象,深深地抒发作者对北伐抗金的强烈期盼和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

词至南宋后期,词风发生了转变。

经历了近百年妥协退让的和平时期,南宋统治阶级中许多人已经习惯于这种苟且偷安的局面,他们歌舞湖山,消磨斗志。

这也反映在词的创作里,南宋前期那种同仇敌忾的气氛从许多词人的作品里消失了,产生了一批和辛弃疾词派相对立的词人,他们在词的内容和风格上大致彼此相近。

这些人中,前有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后有周密、王沂孙、张炎,形成一个流派,后人称为“雅正派”。

“雅正派”所遵循的准则就是一个“雅”字,一是在内容上,他们写些文人士大夫所认为高雅的东西,属于不接触到现实的闭门造车。二是他们在语言上力求典雅,不用或少用通俗口语。

“雅正派”们避免了婉约派中专务绮艳的那种轻浮倾向,但是,他们对于这一派的脱离现实斗争,追求形式,醉心辞藻等一些倾向仍然继承下来,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发展。

另外他们都讲究声律,姜夔、张炎在声律方面用的功夫尤深。他们的词都在辞藻典故上用尽心思,有的写得晦涩难懂。

“雅正派”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大致相近,然而又各有所不同,就反映现实斗争方面来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姜夔、史达祖是为代表。姜夔的某些词,还多少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例如他的这首《扬州慢》。

第4首 姜夔的《扬州慢 淮左名都》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将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写了扬州城战后的残败景象,通过今昔强烈的对比,抒写作者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并控诉金朝发动侵略战争,对南宋王朝的偏安和不思奋战也表达了谴责。

这首词格调高迥,深具爱国真情,可惜在姜夔的词中并不多见,不是姜夔词的主流。

史达祖也写过“楚江南,每为神州未复,阑干静,慵登眺”、“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等忧愤之语,但也并非主流。

第5首词 史达祖的《双双燕 咏燕》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这是一首咏物词,刻画了燕子的形象,又抒发了闺怨之情,隐含对人生的感慨,这是当时词中比较常见的主题。

第二类以吴文英和周密为代表。他们连姜夔、史达祖词中这种虽然为数不多却是表现了忧国忧边思想的语句都没有了,只有个别作品如吴文英的《贺新郎 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周密的《一萼红 登蓬莱阁有感》,似乎流露了一点感慨的意思,其余尽皆牢骚和靡靡之音,格调不高。

吴文英的词,连张炎都对它不满,说它“如七宝楼台、眩人耳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这个评论很恰如其分。

第6首词 周密的《一萼红 登蓬莱阁有感》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

这首词作于南宋亡国当年,周密登临古阁蓬莱阁,望大美河山,不禁触景生情,怀古伤今,写了这首抒发亡国之痛和家国之思的词作,这在他的词中比较少见。

第三类以王沂孙和张炎为代表。他们在南宋亡后,一个在元朝做了官,一个曾赴大都谋官未就,写起词来却都有一点南宋遗民的腔调,时常流露出一些哀怨凄凉的情绪。

清代以来一些词学研究者很推崇“雅正派”,对“雅正派”们的某些词猜谜,说这是暗指什么,那是隐喻什么,即使他们有的猜得对,也不能增加那些词的思想高度,因为它们的格调实在太低下。

本文不选庸词,选一首张炎的“压卷之作”。

第7首词 张炎的《清平乐 候蛩凄断》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这首词借秋景抒发国破家亡的悲苦愁情,笔调精练,用语含蓄,是张炎词中水平最高的一首。

除了“雅正派”,南宋后期还是有一部分词人继承了苏轼、辛弃疾的优良传统,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刘克庄、吴潜、陈人杰、刘辰翁、文天祥等人。

他们当中虽然没有出现像辛弃疾那样杰出的词家,但是他们的作品合在一起,就其思想的深刻性来说,紧跟辛弃疾的步伐。

这时,由于金贵族统治者的侵扰已达百年之久,接着又是蒙古贵族统治者的进逼,直至南宋灭亡,人们对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认识得更深透了,广大人民强烈要求祖国统一的愿望不曾衰减。

在南宋覆灭的时刻,广大人们群众坚持了和蒙古贵族统治者的战斗,这些都在词人的笔下反映出来。

因此,这个时期的作品,比起上一个时期来,还是有一些新的内容,比如刘克庄的《贺新郎 送陈真州子华》等。

第8首词 刘克庄的《贺新郎 送陈真州子华》

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

两河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算事业、须由人做。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目送,塞鸿去。

在这里,作者批判了南宋统治者,他们对于北方的抗金起义人民,不独不敢领导,反而畏若蛇虎。作者对他的朋友寄予厚望,虽然没有实现,这种希望却是当时大多数人情绪的反映。

陈人杰在杭州的丰乐楼上,趁着酒兴,在东壁上大书:“扶起仲谋, 唤回玄德,笑杀景升豚犬儿”;“诸君傅粉涂脂,问南北战争都不知”等,这是对于南宋统治集团偷安误国的嬉笑怒骂,可说是痛快淋漓。

这时的词人们沉痛地总结南宋百余年的历史:“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底事轻抛形胜地,把笙歌,恋定西湖水。百年内,苟而已”。

终于,南宋灭亡了。

在南宋覆灭的时刻,邓剡写出“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的悲壮苍凉的词句,文天祥也表达出要“烈烈轰轰做一场”的坚强信念。

可惜这些只能是时代余响,不能代表那个时代的主流声音。

词不能脱离时代而存在,南宋灭亡了,词也走向了衰亡,代之而来的是元曲的短暂辉煌。

本文最后,以南宋最后一位留下千古绝唱的词人的一首词作结,为词发展史系列划上一个不太圆满的句号。

第9首词 蒋捷的《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0 阅读:0

驶向一江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