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讨好的勇气》上线,虽然对李庚希的演技持保留意见,但对这个话题仍然抱有强烈的兴趣。
李庚希饰演的“大厂女孩”吴秀雅,和许多“好学生”一样,按部就班地做着自己的工作,而在“听话”长期规训里成了一个职场老好人。
同事不想做的工作,只需要几句好话就能成功甩给秀雅。
工作做好了不算她的功劳,但出了事情就是秀雅来背锅。
更好气的是,领导训完秀雅还能继续让她帮忙修改女儿的演讲稿。
是的,职场老好人就是如此,不管平级还是高一级,都能将其狠狠拿捏,甚至不需要付出什么额外的代价。
难道秀雅真的不知道别人都在利用她吗?
她心知肚明。
只是相较于“拒绝”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秀雅更愿意独自把工作做完,由此来规避一切不必要的麻烦。
在那一次高中转校以前,秀雅并不是这样的女孩。
尽管有个辞去工作跟随丈夫四处奔波的母亲,阅读量颇高的秀雅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判断,她不理解妈妈为什么要牺牲自己,更不理解父亲得到好处却不满足的样子。
可经历过一场令人心碎的校园霸凌之后,明明是受委屈的人却无处伸冤的秀雅终于明白,原来有些正义不管怎么努力都不会抵达,与其争辩不如缄默,“怕麻烦”就此成了她无法拒绝别人的底层逻辑。
成年后的日子依旧憋屈,从职场到恋爱,没有人在意秀雅到底想要什么,直到她偶然遇到了从事脱口秀工作的高中同学史野,沉睡多年的自我似乎被唤醒了……
《不讨好的勇气》很容易让人想起《被讨厌的勇气》,相较于阅读后者这种对话体哲学书籍,显然电视剧的形式更加通俗易懂。
然而事实上,阿德勒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也不过是用另一种形式告诉大家,要懂得课题分离的心态,更得善用“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
只不过,这样的著作始终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毕竟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从不在少数,能做到的人却始终寥寥。
反观吴秀雅也是如此,聪明如她必然懂得其中的利害关系。
可当校园霸凌事件发生连父母都不站在自己这边时,她就失去了相信外界的勇气,如果委屈自己能够换来世界和平,她显然更愿意粉饰太平,掩藏自我,也算某种程度上的回避型人格。
于是在后来的漫长成长历程里,秀雅不再选择将自我暴露出来,包括喜怒哀乐等一系列情绪都变得不那么重要,毕竟人生最大的诉求已经变成了不要出现任何麻烦。
事实上,这类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ta们会在与人相处中拿出最好的一面,既能保持一个“老好人”的人设,又能让自己减少暴露在麻烦中的风险。
可终究这样的掩藏无法解决问题,《不讨好的勇气》就是在安慰这群人,试图用浪漫主义的方式与脱口秀的形式,告诉ta们勇敢说“不”,甚至大胆冒犯。
从作品立意上来看,《不讨好的勇气》本身就是在讨好观众,尤其是那一拨时常在讨好别人的观众,ta们太需要被讨好一次了。
稍显遗憾的是,即便是如此细垂的目标设定,仍然没办法接续导演前作《年会不能停》的优秀,当一位电影导演开始拍电视剧,他就不得不想办法如何将多出来的时长进行填补,董润年这次用的旁白+脱口秀,却不小心加入了太多旁白。
什么样的故事需要大批量旁白呢?
要么是默片,要么是导演的镜头把控能力不足或者演员的演技不足,《不讨好的勇气》是哪一种,也显而易见了。
与这一种形式上的缺陷相比,拉着一大群偶像明星最终用美满爱情填补精神伤口的常规操作,更是懒得去吐槽的缺点了。
说到底,从情绪出发的创作始终能引发共鸣,但如何将情绪具象化,还真的始终都在考验大多数创作者的执行能力。
不吹不黑,追个热点,说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