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啬之悟,久之道
张新贵
在历史的幽微处,《道德经》的智慧如一盏古灯,照亮了我们对生活与治理的思考。第五十九章中那句“治人事天,莫若啬”,宛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道尽了万事万物长久发展的真谛。
“啬”,绝非吝啬小气,而是一种深刻的珍惜与节制。于个人而言,是对精力与时间的珍视。在这物欲横流、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精力被无数琐事与诱惑肆意瓜分。熬夜追剧、沉迷于无意义的社交,看似在寻求短暂的快乐,实则是对生命能量的挥霍。真正懂得“啬”的人,会像守护珍宝一样守护自己的精力。他们精心规划时间,将有限的精力聚焦于自我成长、亲情陪伴与内心修养的提升。早起阅读一本好书,夜晚静坐冥想,在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中,不断积累生命的厚度,重积德,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日益丰富而强大 ,以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把目光投向社会治理,“啬”同样意义非凡。一个国家,若想长治久安,对资源需怀有敬畏与节制之心。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过度开发,虽能带来一时的经济繁荣,却埋下了生态灾难的隐患。“早服”在这里体现为前瞻性的政策规划,在发展之初便考虑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鼓励绿色科技的研发与应用。这是为国家的未来重积德,当这种对资源的节制与合理利用成为一种传统,国家便拥有了深厚的根基,就像一棵根系发达的大树,无惧风雨,莫知其极。
“啬”还是一种对欲望的克制。人心的欲望如同野草,如果不加约束,便会疯狂蔓延。个人若被欲望吞噬,在追求功名利禄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最终可能迷失自我,陷入无尽的痛苦与空虚。而一个国家若盲目追求扩张与霸权,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也必将走向衰落。克制欲望,回归到生活与治理的本质,是“啬”的核心内涵。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富足并非来自物质的堆砌,而是内心的安宁与满足;真正强大的国家,不是以武力征服世界,而是以文化、道德的力量赢得尊重。
在这纷扰的世间,让我们以“啬”为指引,深根固柢。在珍惜与节制中,探寻生命与国家的长生久视之道,于有限的时光与资源里,书写无限的可能。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原文为: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以下是注释:
1. 治人事天:治人,治理百姓;事天,保养天赋、养护身心。
2. 啬:爱惜、保养。也有认为通“穑”,泛指种庄稼,不过主流解释为爱惜精神等。
3. 早服:早作准备。
4. 重积德:不断地积德。
5. 有国之母:有国,含有保国的意思。母,根本、原则。
6. 长生久视:长久地维持、长久存在。
译文为:
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爱惜精神,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