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研究者:高维空间并未蜷缩,人类无法感知或与进化有关

水木长龙探索科学宇宙 2018-12-07 23:33:22

我们知道,利用高科技,记忆能被移植嫁接(1997年4月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记忆移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动物神经研究所进行),即将一个生命体的记忆复制到另一个生命体的记忆里,将其融合、覆盖或修改。被复制了记忆的生命体,在自身的行为活动中,会表现出前者生命体的个性特征——比如偏爱喜好,性格特点,生活习性等。即后者除了外表貌相与前者不同外,本身的内在特点可能会与前者几无差异。

而原先的自我“意识”,在新记忆的参与或覆盖下,阻于频率的不协调,会变得迟钝或休眠。也就是说,此时的自我意识要围绕着这些被复制的“新记忆”重新进行匹配调整才能达成和谐共振。而这,可能要花费很久的时间,甚至生命走到尽头也无法完成。所以,被记忆移植或改变的人,呈现出的往往只剩下逻辑性的分析思考,而很少有常人情感以及情绪化的掺杂,如同一台被嵌入程序的机器,只按“指令”——被植入的记忆——运行。

这就是记忆被改变后的生命体(或人)与记忆正常的生命体(或人)之间的最大差别。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妨先思考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是否有一天会被设计成像人类一样,不但有高超的智慧,而且拥有人类的情感和意识?

答案:可能真的很难,甚至永远无法实现。

原因:人工智能被赋予的最大类人特性便是“记忆程序”。给人工智能输入一套编好的记忆程序,就等于是给其编排好了它的“活动日程”。它会围绕着这套“记忆程序”进行自我分析,逻辑运算,然后依据分析计算出来的最合理的逻辑结果,来进行一切的行为活动,甚至表现出喜怒哀乐。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是没有真正“自我意识”的,更没有人类的任何情感情绪,即便看上去仿如人类情感般的“喜怒哀乐”,也只不过是程序早已编写好的触发指令,从而触发在不同场合下应呈显出来的对应表情而已。

也就是说,即使人工智能看似类人的“情感化”,甚至“意识化”,以及比人类更智能的一切表现,都只不过是围绕被输入的“记忆程序”,从而展开的自我解析,逻辑运算,归纳总结,到最后选择最恰当的表现方式而已。哪怕高仿真科技达到极致,在人类尚未弄清楚非物质、非能量、非人类已知状态的“意识、情感、精神、意志”这些元素究竟是什么的情况下,它们是很难被设计成完全的人类化的——真正拥有自己的意识,思维和情感,甚至天生的艺术细胞等这些特点。

那么,人工智能会自我进化到像我们人类一样拥有“意识、情感、精神、意志”这些元素的境界吗?这跟“电视里的二维世界人物,会从里面走出来进入到我们的三维世界里吗?”有着同等的疑问级别。

或许,大部分人会说不能。但水木(「水木长龙」或「水木长龙探索科学宇宙」名字之简称)相信,也会有极少数的人会经过一番思考后回答:或许有可能。

如果问水木同意哪一种观点?下面即是分析的答案。

当说到电视里人物从电视里走出来进入到我们三维世界里时,一定会有不少人想到早期的某惊悚电视剧,或99年那个知名火热的科幻电影。水木曾在早期文章给过读者朋友们思考:科幻电影可能并不只是科幻电影。

我们进一步思考分析: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三维空间。而科学理论有推测宇宙最高维度应为十一维度,并解释我们之所以只能看到感受到三个维度,是因为其它的维度蜷缩了起来。但我们是否思考过,也有可能其它维度并没有蜷缩起来,只是我们自身的结构功能达不到“直视”高维的能力,就像“二维视界”(非“世界”)的蚂蚁,如果告诉它还有三维的高度存在,或许它也会认为那是“蜷缩”起来看不到的。而实际上,蚂蚁只是没有抬起它的脑袋向上看而已,不是吗?

同样的,我们无法感知到四维或更高维度的存在,或许并不是更高的维度蜷缩了起来,而是我们习惯了以我们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的缘故。这或许与我们本身的结构有关,或与我们身体欠缺的感知功能有关。

量子力学里的几个著名量子实验(薛定谔的猫,单粒子双缝干涉实验,延迟实验),所呈现出来的量子怪异现象,都不约而同地证明了观察者意识的重要作用——意识对现实客观世界起着决定性的重大影响,甚至可以改变现实存在。据此,量子研究者推测,我们的现实世界之所以能被意识影响作用,很可能说明我们的宇宙世界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因为只有非物质的代码程序,才能被轻易地改变。

但我们是否思考过,程序里的程序改变程序,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答案有两种:一种是,程序里的程序改变程序,本来就是程序设计的一部分,而程序本身并不知道。这就好像,我们认为我们的思维意识就是自己的思维意识一样。但是否思考过,二维影子的一举一动,实则是从动于三维物体的移动变化,如果二维影子有生命的话,它们是否也会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就是自己在动作呢?同样的,我们的思维意识是否也是源于或者说从动于高维智慧生命的某种动变形式呢?

第二种,程序里的程序改变程序,可能这段程序真的具有了人类的思维意识,从而形成了一种自由选择的演变趋势,而最终演变发展的结果不可预知,因为是随机自由的选择。

进一步思考,具有智能化且有思维意识的程序,能否从电脑中走出来,进入我们的三维世界?

答案:不是没有可能。

原因分析:因为具有思维意识的智能化二维程序,可以超越二维空间的限制,以思维意识的形态呈显(“呈显”比“呈现”水木认为更恰当,文中其它地方同样,非字误)于三维空间的生命体眼前——即虚拟三维化,并进行交流沟通。科幻电影中早已出现,我们的前沿科学家也早已开始研究这样的课题,或许已经实现。

前面的所有分析,都是为了给接下来我们即将探讨的“如何跨越三维空间进入四维空间”做铺垫的。

前面探讨了人工智能无论如何的智能化,但最终,都欠缺几样东西——人类的“意识、情感、精神、意志”,从而导致其只能是机器,只是比较高级的智能化机器而已。具体分的话,人工智能与二维的程序代码,其实没有多大区别,都是以逻辑为基础,分析,计算,归纳,总结,从而得出最合理的运行结果和执行步骤。

人工智能如果真正地想要向人类转化,就必须得真正拥有人类的元素——“意识、情感、精神、意志”,但人类自己尚未搞明白这些元素究竟是什么,又如何给人工智能赋予这些元素 呢?看来,人工智能要么等人类弄清楚这些元素的本质后赋予之,要么就是自我进化出这些“类人元素”。

那么,人类的“意识、情感、精神、意志”来自哪里呢?根据前面我们的分析,不难推测:有可能来自高维度的智慧生命体。

进一步思考终极问题:人类究竟如何才能实现“跨越三维空间进入四维空间”的可能性呢?

根据上面分析的人工智能向人真正转化的条件,以及二维程序向三维世界呈显形态所需的一种特殊“元素”——自我思维意识(相对三维),我们不难推测:我们人类向四维空间跨越,很可能也需要某种特殊的未知元素(或条件)——是超感官?超意识?还是某种未知的特殊“元素”?

如果是某种特殊元素,它会是什么呢?你认为呢?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对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长龙」原创,转载标明出处,谢谢!

2 阅读:41

水木长龙探索科学宇宙

简介:水木带你探索科学宇宙,揭开你不知道的科学宇宙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