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万物,无论宏观还是微观,都无时无刻不在做着运动的变化。地球和其同胞行星绕着太阳旋转,太阳系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银河系绕着比它更大的星系团——天文研究者多认为室女星系——中心旋转,更大的星系团绕着本超星系团中心旋转,本超星系团或绕着更大的超星系团旋转,直至最大的星系团沿着宇宙边界旋转。
或许,宇宙真的有边界,只是太大,人类还无法探测得到;也或许,宇宙没有边界,最大的星系团在宇宙黑洞(根据天文研究者最近几年有关黑洞怪异现象的新发现,黑洞或许并不是我们被使了解定义的那样,而多有可能就是宇宙的“窟窿洞”。详细内容可查看「水木长龙」或「水木长龙探索科学宇宙」有关黑洞的文章)引力的牵引下做着逐渐靠近的旋转运动。
以上的旋转运动,都是公转的表述。除了公转,宇宙天体自身当然也在不停地做着自转的运动。
微观世界也一样:分子热运动,原子振动,电子旋转等,也都无不在“运动”的程序里恪守着本职。
记得曾有科学家兼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大致意思是:宇宙的起源源于旋转的运动,宇宙生命的形成源于旋转的运动,宇宙能量的生产源于旋转的运动,宇宙的终结最终也会源于旋转的运动。
或许这位科学家兼哲学家的宇宙哲言很难理解,但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这几个事实:
1. 涡旋或旋转运动的极限速度,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可以将能量具体物质化,难道这就是宇宙诞生的真面目?
2. 生物的DNA是旋转式的螺旋状,那么生命能量的流动即是沿螺旋形状做旋转运动,这与宇宙本质的旋转运动很是相似。
3. 我们知道碟形UFO以旋转运动在星际间穿梭旅行,龙卷风的旋转运动会将物体卷上天空,但一般都在龙卷风的内部,一旦物体被抛到外面就会立刻坠落于地。反重力是否隐藏于旋转式的运动呢?
4. “旋转”被生命哲学家解释为“代表生命的演变发展”,“动”的目的为了趋于“静”,这也就暗合了终结之意。同时,也代表了新生之意,即万物之“动”相对于“静”而开始,终结即是开始。
或许,这就是“旋转”运动的奥妙所在吧,也许并不止于以上几点。
正因为“旋转”运动蕴藏着无穷的奥妙,宇宙万物才得以和谐演化发展。
不少天文研究者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太阳系星体无论公转还是自转(皆为旋转式运动)的周期基本上是不变的?或者说变化极微呢?它们的动力补充由谁不断提供呢?
或许有人会认为是宇宙诞生之初的第一推动力而形成的行星运转之惯性能量。但是,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星体之间都存在有相互牵制的引力,对于周期运动中的物体,如果施于其本身的作用力处于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变化之中,那么它还能一直保持周期不变吗?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引力大小与两物体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F=G Mm/r²,而太阳系各星体相对公转速度是不等的,且运行轨道也都是椭圆形的,这就导致各星体间的牵制引力忽大忽小并不均匀,且每个星体受到的其它星体的引力方向也是处于时时变化之中。如此,对于作用于每个星体上的这种时时处于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变化之中的作用力,怎么可能对每个星体的运行周期基本没什么影响呢?
按理说,应该不但影响公转周期,还会影响自转周期。事实却是:我们一年一年的天数还是365.24,每天的时间仍为24小时。
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为太阳系各星体做动能补充呢?
前面科学家兼哲学家说过的四句话中有一句是“宇宙能量的生产源于旋转的运动”,那么,是否太阳系星体的旋转运动通过某种方式转化而来的动能补充?如果这种推测是正确的,那么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宇宙万物,无论宏观还是微观,都处于旋转式运动之中了。
有研究者将这种旋转式或涡旋式的运动,称为“第三类运动”。
电磁物理学家有研究者分析指出,磁场的涡旋运动和电场的涡旋运动,可以补充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甚至圆了爱因斯坦晚年的梦想——架起宏微两界的桥梁,而这也就与时空——时间和空间关联了起来,即涡旋式电磁场可能是开启时空门的钥匙。用科学术语表述即是:涡旋式电磁场可能是创造虫洞实现维度空间相连的密钥,同时也有可能是打开时间之门的密码。
思想家伏尔泰说过一句经典哲言:生命在于运动。
不妨我们依据科学原理做一下完整补充:宇宙万物生命在于旋转式运动。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对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长龙」原创,转载标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