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正式批复深圳新规划,其城市地位再升级,将在2025年建成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同时,深圳的都市核心区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容,重点构建“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空间格局,在这一规划指导下,深圳将引领广东,迎来新发展机遇,那么,国家为何如此看中深圳?接下来,深圳又将肩负怎样的发展重任?

深圳位于广东省南侧,西濒珠江口,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南连香港,西南与澳门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我国内地连接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
上世纪70年代之前,深圳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随着改开的到来,深圳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1980年深圳被设立为我国首个经济特区,成为我国最早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试验区之一,在政策指导,以及多种优势叠加下,深圳吸引大量外资流入,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吸纳管理经验,一举创造令世界瞩目的“深圳速度”。2024年深圳GDP已经达到了36801.87亿元,相较于1979年,足足增长了1800多倍,成为我国经济第三大市,地位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同时,深圳的辐射带动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在我国对外开放中发挥着重要窗口作用。

如今随着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加速推进,深圳被委以重任,其城市定位和核心功能都得到了进一步升级。
深圳城市定位再升级深圳经济发展以产业创新为主导,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便是深圳的基因。该市创新产业包括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器人、新能源、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截止到2024年,市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多达2.5万家,包括华为、比亚迪、腾讯、大疆等国际知名企业。截止到2024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1.59万个,占全国23%以上,并连续20年位居全国城市之首。因此,深圳被定位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接下来将继续凭借雄厚的创新实力发挥强大的创新动力,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整体竞争力。

同时,深圳还是国家明确定位的现代海洋城市。深圳海岸线长达260.5公里,管辖着1145平方公里海域,同时又毗邻香港澳门,海洋优势不言而喻。深圳港是我国第三大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高达3338万标箱,位居全球第四,现已开通集装箱航线265条,可抵达我国东南沿海各大城市,以及澳大利亚、卡塔尔等海外多个国家重要港口,是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华南地区,与亚太、欧美、非洲连接的重要门户和关键物流枢纽。凭借港口和海洋优势,深圳大力布局现代渔业、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深圳在全球海洋经济中的地位。
除了港口,深圳铁路、公路、航空交通布局完善,深江高铁、深惠城际,将深圳与省内的江门、东莞、惠州、珠海等城市紧密相连,极大提升了深圳对周边城市的辐射效用,厦深铁路、京九铁路等交通大动脉,又拉近了深圳与上海、北京、广州等重要城市的时空距离,为深圳与国内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主要经济区的互动提供便利,更有助于发挥深圳对外开放窗口的作用。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是世界百强机场之一,2024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6000万人次大关,进一步丰富了深圳立体交通网络,提高深圳对接国际的效率。因此,深圳还被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接下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承担更多责任与使命。
深圳都市核心区再扩容在新规划中,深圳的宝安、龙华、龙岗部分街道,以及前海扩区后范围整体纳入都市核心区。
宝安区地处珠江口,西与中山市隔海相望,北接东莞,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中心,是深圳的工业强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优势明显,并形成了多个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经济表现、创新能力和投资环境都十分优越。

龙华区位于深圳地理中心,属于深圳城市发展中轴,该区交通便利,深大城际、穗莞深城际等多条铁路干线在此穿过,为龙华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提供了便利。龙华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是深圳新能源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
龙岗区则位于深圳东北部,北靠惠州和东莞,是深圳的经济和科技重区,在2024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区中,位列第五。
此次深圳都市核心区扩容后,将重点构建12个城市功能中心和12个城市功能节点,结合各区县优势,高效提升资源流动,推动深圳全域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