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部分关税豁免后,中方回应很高明,没松口,但给他指了明路

郭嘉聊健康 2025-04-15 08:58:32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在2025年4月12日,特朗普政府再度“出招”,宣布对价值125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主要涉及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半导体等关键科技产品,实施“对等关税”豁免,部分税率从125%降至0-10%。

美国政府似乎在关税政策上“一松再松”,却又在“美国成分≥20%”等附加条件中留下隐忧。

翌日,中国商务部的回应则别具匠心:既肯定美方算是“纠正错误的一小步”,又点出其政策的反复性,强调“只是不彻底的调整”。

在这场涉及数百亿美元、影响全球产业链的博弈中,中方话术—“绵里藏针”,既保护了自身底线,也让国际舆论压力加速转向美国。

同时观察者们注意到: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已因美国近年的多次出尔反尔而损失超过200亿美元,风险与变局仍在继续。

一、特朗普关税豁免政策

美国政府此番豁免清单之广,确实让市场略感惊喜,尤其是智能手机、中高端电脑、半导体制造设备都在豁免之列。

苹果、英伟达等企业的股价由此获得3%-5%的短期涨幅,投资者似乎看到了“曙光”。

然而这番看似大方的举措并非毫无限制:豁免政策仅对“美国成分≥20%”的产品有效。

换言之,具备较高美国技术含量或部件占比的中国产品,才有望减免至0-10%的税率;而那些美国成分不足20%的产品,仍需支付高额关税。

商务部对此也不忘提醒:短期受益的企业,其实要付出更多申报、证明,以及适应可能再度变动的政策成本。

这背后究竟暗藏何种动机?先看美国科技行业现实处境:自2024年起,包括戴尔、惠普在内的老牌PC厂商,因此前加征关税引发的在华采购成本上涨12%,高企的库存一度创下历史峰值。

不仅是传统硬件商,半导体龙头也颇感压力:如果供应链无法灵活调度,美国本土技术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就会失去优势。

因此从2024年下半年到2025年初,美国国内不少科技巨头都向白宫“吹风”,要求缓解关税负担。

当然特朗普在意的不止是企业呼声,还有中期大选的政治诉求。

有数据显示,密歇根和俄亥俄等关键州的汽车电子产业,就业率已因关税因素而下降2.3%。

选情压力下,特朗普需要在“反华强硬”与“挽救产业”的需求里寻找平衡点。

他之前于2025年4月10日宣布暂停对多国加征关税,为期90天;隔了仅仅两天,又对部分中国商品进行豁免,似乎更能展现他所谓“灵活务实”。

但这种“朝令夕改”式的做法,也令美国自身国际信誉荡然无存。

路透社统计表明,G7国家中对美政策的不信任度正升至58%,创下近年来新高。

尽管看似有所松动,但豁免真正落地的覆盖面并不乐观。

美光、歌尔等企业坦承,附加费与繁琐的供应链证明要求,可能导致最终被成功豁免的产品占比不足40%。

此外“美国成分≥20%”这一门槛,也被舆论视为变相倒逼更多企业将研发或生产链条的某些关键环节迁至美国。

可美国制造成本高昂,加上工艺与劳动力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实现真正大规模回流。

换言之,特朗普的豁免政策,既是对国内压力的小幅回应,也可能是一种“请君入瓮”的产业链重塑策略。

二、中方回应策略

如果说特朗普的政策变动颇似“走一步看一步”,中国就像在棋盘上运筹帷幄。

商务部在4月13日发布的官方声明,特别强调4月10日和4月12日的美方两次调整,明指其出尔反尔,也进一步提醒全球:美国对贸易伙伴的承诺缺乏连贯性。

中国将这次豁免称为“纠正错误的一小步”,蕴藏着话语权之争。

这种语言技巧运用得有如太极:如果美方承认是“改正错误”,那么就意味着此前立场的错误性,也为更多关税取消打开口子;若特朗普政府否认,那就变相说明豁免只是对华“让步”。

这样的舆论引导并非首创,早在2013年钓鱼岛相关争端期间,中方就曾打出“纠正错误”牌,成功在国际社会制造了更多对日方的压力。

当前在关税问题上,中方也在运用类似策略:一方面不放松既定的反制措施,比如自4月12日生效的对125%美国输华商品持续征收高关税,导致美国大豆出口量同比骤降37%,令美国农业州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中国也以开放姿态提醒对方,如果美方进一步取消关税,中美经贸合作仍可回到正常轨道。

这样的“攻守结合”,让中方既能保持战略定力,又能利用全球舆论风向为自己加分。

值得注意的是,商务部在回应中多次使用“纠正”“改正”等字眼,并未直接提到“关税让步”等表态。

此举巧妙地防止了外界将中方解释为“和解”,这样既能稳住国内民众对贸易战的强硬预期,也让美方在舆论上背负更多的压力。

因为现在的问题点在:豁免究竟是美国的姿态示弱,还是一次谋求产业链重新布局的策略?

各方有不同解读,而中方用“不松口”的方式,引导世界舆论更多关注美国的反复无常。

三、国际反应与产业链震荡

面对特朗普的第二道豁免大门,全球范围内的反馈各不相同。

欧盟方面,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公开批评,美国的单边关税做法“破坏世贸规则”,同时强调欧洲也需要提防关税风险,推动《欧洲芯片法案》,计划追加430亿欧元的投资,以减少对美国和亚洲的依赖。

韩国三星则反其道而行之,决定在西安工厂扩大产能,这意味着他们打算进一步融入中国的半导体供应链,来规避美国未来可能再推出的限制。

对于越南、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而言,美中贸易战在前几年带来了有限的短期红利,可结果并不如预期耀眼。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它们承接了部分低端电子组装订单,对美出口同比仅增长6%,远低于一些智库先前预测的15%。

这也说明,全球供应链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中国在高端制造和封装测试领域的优势依旧明显,所谓“转移”就很难大规模完成。

何况在新的豁免条件下,美国企业宁可继续在中国维持供应链,也不一定真的乐意把任何环节都盲目挪出去。

墨西哥方向则是另一项缩影。

本以为可以在特朗普的关税高压下迎来“再工业化”良机的墨西哥,如今却面对严重的口岸通关拥堵:日均货柜延误超8小时,物流成本飙升30%。

那不是简单的“躺赢”,而是一场漫长消耗。

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报告称,美国的“对等关税”若持续,会令2025年全球贸易增速降至1.2%,为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点,全球经济可谓雪上加霜。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也测算过,如果中美再度全面互加关税,全球GDP恐怕要损失1.5万亿美元之巨。

四、“不松口”的底气

从中国角度来看,即便美国给出部分关税豁免,中国也没有欢呼雀跃或“见好就收”。

最核心的一点,在于中国已具备更强的产业链自主能力和内需拉动能力。

2024年消费电子市场内销增长率达18%,华为、小米等国产品牌在国内市场份额突破70%。

这意味着外贸固然重要,但内需的快速增长为中国提供了新的空间,以抵消贸易战带来的部分外部风险。

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国对美反制举措的落实效果:4月12日起生效的高关税,使得美国农产品特别是大豆遭受重击,出口量同比大跌37%。

特朗普如果进一步扩大关税范围,无疑将惹恼更多美国内部的产业利益相关者。

美国国内一直有人认为,与其继续“贸易乱拳”,不如彻底恢复正常关税环境,以免拖累美企竞争力和选票基础。

中方的针锋相对,其实就是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也让对方感受到切实的痛点。

在这样的博弈框架下,中方不急于跟进全面谈判或大规模让步,而是把聚光灯依旧留在美国身上。

既然豁免发生了,但远不足以解决全球产业链的震荡,也不够满足美国企业的成本和供应需求,更何况美国信誉滑坡,也让其他国家对“与美国达成条约”心存疑虑。

中方则顺势提醒舆论:要真正缓和,还要看美方能否“再迈出一大步”,也就是彻底撤销对中国加征的各种关税措施。

结语

中方的高明之处在于既“给台阶”,又守住了自己的底线。

以“纠正错误”来定义美方豁免,对外传递的信号是:这是好事,但远远不够。

贸易战没有赢家,单边保护主义更不会有出路。

未来的变数依然很多,无论是美国对半导体产业的进一步审查,还是欧洲芯片法案的推动,全球供应链都会在阴晴不定中调整。

中美双方究竟会将这次豁免作为真正对话的开端,还是继续在摇摆与反复间徘徊?相信随着大选临近,美国国内产业、选民及国际社会都会向华盛顿施加更多压力。

而消费者手里那部iPhone的价格,也许就是最直接的风向标:关税降低了,但只要政策随时可能翻转,一切仍在博弈之中。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