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做后盾,石破茂用前所未有的语气,批判特朗普关税政策

郭嘉聊健康 2025-04-16 05:30:39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特朗普突然将对华关税加码至125%,并且叠加此前20%的基准征收,最终使得对华商品的实际税率高达145%。

谁也难以料到,平日里以稳健作风著称的日本首相石破茂,居然会在国会演讲中以“摧毁全球经济秩序”这种尖锐言辞去批评美国。

更出人意料的是,就在同一周,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还在首尔郑重签署了一份看似低调却极具分量的联合声明,誓言加速自贸区谈判,坚定维护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

很多人嗅到了东亚在全球贸易新格局中“抱团取暖”的信号:日本以往对华合作优柔寡断,但此次石破茂为何敢敢言?他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权衡?

一、石破茂的“转向”

回顾石破茂的政治生涯,会发现他一向被打上“非典型保守派”标签。

他不仅对外公开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定性,而且在关键时间节点拒绝参拜靖国神社,这些举措在日本国内右翼阵营中无异于一次“自绝”之举。

2025年2月,他原本计划优先访华,却在国内右翼媒体的多重压力下,先跑去美国。

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在华盛顿见完特朗普后,却又在日本国内舆论上同步释放对华合作的积极信息。

这种看似“不统一”的外交路线,归根结底是经济利益在驱动:自2024年开始,日本GDP被德国反超,经济问题日益突出。

而根据IMF的数据,2024年日本经济已出现连续下滑的困势,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又增加了。

不论是半导体零部件、汽车配件,还是市场出口,总量都呈现出对中国这块大蛋糕的巨大依赖。

石破茂意识到,继续死抱着美国大腿可能会丢掉更多筹码——尤其当特朗普施行“对等关税”时,日本的汽车、半导体产业无一幸免。

惨痛的教训摆在面前,谁也不想重演广场协议导致的“失去的三十年”。

另一方面,石破茂此时也面临国内政治危机:新的“商品券丑闻”令他的内阁支持率一路跌至26.8%,让他步履维艰。

没有经济好转,没有对外策略的新空间,他很难在国会巩固执政基础。

恰逢特朗普对华关税再度升级,半导体、汽车等关系到日本命脉的行业都被迫站在风口浪尖,石破茂若还继续“沉默”,定会被反对派抓住不放。

归根结底,他需要“中国牌”来扭转被美国牵着鼻子走的窘境,并在与美国谈判时增添一份底气。

中日韩的联合态度,恰恰为这一外交转向提供了完美助力。

二、特朗普关税“核弹”

截止到目前,特朗普对华关税迎来冲击波式的升级:从基准的20%叠加至125%,合并后的累计税率高达145%。

这被美国贸易代表署公开冠以了“对等关税”的名头:你收我多少,我就收你多少。

这番言论激起了欧盟、加拿大等传统盟友的激烈抵触:大家纷纷质疑美国此举是将WTO推向“僵尸化”边缘。

紧接着,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都在短短几天内产生震荡:半导体领域最先出现波动,美光、三星在华工厂纷纷传出减产或停工的可能消息。

在汽车行业方面,美国对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进口车零部件也提高了关税,直接影响到日本丰田对美出口的零部件供应,企业成本骤升15%,经营者人心惶惶。

德国《明镜周刊》毫不留情地撰文指责特朗普把WTO变成“丧失生机”的组织,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更是公开怒怼道:“单边主义是21世纪最危险的经济病毒。”

这一系列的国际舆论风潮让美国政府承受了相当的外交压力,但特朗普似乎并不打算收手。

与其说他是要在贸易上“狙击”中国,不如说他在全球范围内都在“射击”。

因此,石破茂在4月10日那天于日本国会发出严厉批评,也就显得不那么孤立。

许多日媒将他的表态形容为“对美罕见强硬”,因为此前日本官场对美国的政策通常以婉转谨慎为原则。

三、中日韩“铁三角”成型

气氛在2025年4月1日,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会议上达到了一个新的节点。

根据公开发布的联合声明可知,三国一致同意要加速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宣示要建立起在RCEP基础之上更高标准、更广范围的经贸合作框架。

一系列信号表明,三国决心在半导体、稀土等关键物资上建立“储备池”,以抵挡美国关税风暴式的拾掇。

为什么中国、韩国和日本在此时能迅速走到一起?这里面至少有三个推力。

第一是对经贸利益的追求。

中国在2025年第一季度对外贸易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日韩出口增量的最大市场,占到了日韩出口增量的60%左右。

这让日韩对华市场充满期待。

第二是美国的“反向促进”。

美日半导体协议谈得并不顺利,美国不仅要求日本减少对华出口,还要日本满足更多的设备管制条件。

韩国则在美韩自贸协定的修订中陷入僵局,特朗普要求大幅增加驻韩美军费用。

日本、韩国都感到单边压力。

借此契机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便成了更具实用意义的选项。

第三是WTO改革急需新动力。

中国在2025年3月提交了一份涉及数字贸易规则的提案,日韩方面对此“原则支持”。

如今WTO陷入停摆危机,若要让多边贸易体系不至于分崩离析,离不开这三个东北亚大国的联手。

这份共同需求,进一步凝聚起东亚区域经济话语权。

四、美国重构亚太贸易体系的“困局”

美国在贸易层面频频出招,毫不避讳地想要全球范围内“对等征税”,其实是其一贯的对外策略——过去从TPP到针对中国的关税战,背后都带着要重构亚太地区贸易秩序的强烈意图。

但现实并不全是对美国有利。

回想当年的TPP,美国在退出后留下的“真空地带”被RCEP所迅速填补:2020年代初,RCEP形成了全球最大自贸区,覆盖接近30%的全球经济体量。

后续拜登、特朗普两任政府在对华贸易政策上都延续了“脱钩”与强硬制裁的思路,却没能扭转东亚各经济体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现状。

日本方面本就对美国的贸易手段龃龉不已。

1985年的广场协议带来的深远负面影响还历历在目:日元升值后,日本陷入漫长衰退期,产业外移严重,错失了关键的国际竞争窗口。

如今石破茂不愿重蹈当年覆辙,希望更多以多边合作来抵抗美国的单边施压,并在数字经济、供应链合作等领域另辟蹊径。

中国同样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积极作为:在2025年,牵头联合67个国家提交WTO改革方案,在数字经济上推动商议规则;加快“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进程,比如中老铁路向泰国延伸,强化东亚—东盟区域的互联互通。

这些举措都让美国囿于“对等关税”和单边制裁的思路更加孤立。

五、石破茂背后的中国力量

当日本首相石破茂在2025年4月10日斥责特朗普关税政策“可能摧毁全球经济秩序”时,日本国内有媒体解读,这是石破茂“借力中国”来平衡美国。

究其原因,除了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推进外,更有中国对WTO规则的一系列坚定维护。

事实是一旦日本遭遇美国关税制裁,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发起反制的,无疑需要与中国合作,才能形成更有力的国际舆论支持。

从石破茂个人外交策略来看,他虽然在2024至2025年间对华态度时有摇摆,但在大方向上,对华既无法彻底疏远,也不可能一味迎合。

从目前局势看,他最想做的是在中美之间寻觅最大化的国家利益契合点,让日本在半导体、汽车制造等领域能有更多话语权。

而中日韩三国在首尔签署的联合声明仿佛给到了他关键“助力”,让他有信心在国会公开发出“摧毁全球经济秩序”的重磅声浪。

结语

当石破茂用“摧毁”这个词来形容特朗普的关税时,他所反对的绝不仅是某个国家的单边行动,而更涉及对全球多边主义与自由贸易的坚守。

中日韩三国在首尔签署的联合声明,无疑让人看到了东亚经济体志在构筑更紧密区域合作的决心:他们不是要与美国对立,而是在关税纷争与供应链危机中找到自救之道。

历史多次证明,竖起高墙只会带来经济和政治的多输结局。

究竟中日韩自贸区能否在2025年取得丰硕成果,能否真正为全球化撕裂带来缝合力量?或许还需更多时间与实践来回答。

但摆在眼前的是,石破茂已迈出不同以往的第一步,用决绝的腔调告诫外界:当多边主义的生存面临威胁,任何拒绝合作、执意提关税的大国都可能成为历史浪潮中的孤岛。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1 阅读: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