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之弧全军覆没?5万抵抗军集体缴枪,伊朗:批准向美国投降!

郭嘉聊健康 2025-04-16 14:22:32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2025年4月10日凌晨,中东大地上空的夜色尚未散去,突如其来的消息在外交圈与媒体界流传开来:

伊拉克境内多支什叶派武装组织——真主旅、赛义德-舒哈达旅等共计5万精锐人员同时宣布集体缴械。

一直以来被视作中东“抵抗之弧”的重要环节,居然在美国发出的72小时最后通牒到期当天,迅速放下了武器。

各种阴谋论、各种刺探、各种震惊的眼神全都集中在巴格达和德黑兰,尤其是在以色列和美国的情报视角里,这一瞬间的瓦解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暗流涌动?

一、从“血战美军”到“缴械谈判”?

2025年4月10日,一纸突如其来的声明就像重磅炸弹,宣告了伊拉克什叶派武装力量的集体投降。

他们从昔日对抗美军的“铁血尖兵”,一夜之间放下武器,主力力量迅速撤离巴格达、摩苏尔等关键战略要地。

回溯事件的关键节点,4月8日美国政府甩出“72小时最后通牒”,要求所有独立武装立即服从巴格达政府,不得再对美军基地或石油管线发动袭击,否则美军将调动空中力量开展立体打击。

这并非美国在伊拉克第一次做强硬表态,但过去的喊话总被视作“例行恐吓”。

令全球惊诧的是,这一次,曾多次血拼美军的组织竟乖乖“缴械谈判”了。

在此之前,伊拉克境内的真主旅、赛义德-舒哈达旅、努贾巴旅等共计拥有5万战斗人员,装备有伊朗提供的Fateh-110远程导弹、防空火力以及可用于精确打击的无人机。

2024年底至2025年初,他们还多次对驻伊美军基地发动袭扰,一度为美国在该地区的行动带来不小的麻烦。

然而这些组织里最具代表性的指挥官阿布·马赫迪·穆罕迪斯早在2020年就被美军精准打击身亡,其继任者始终保持极端低调,从不公开露面。

如今,“集体离场”的决定似乎是由一个“临时领导小组”所拍板,而这个小组在宣布投降后也立刻转入“失联”状态,让外界更加猜测,当内部核心人物退出聚光灯,是不是意味着他们也在“被安排”?

二、幕后推手

2024年8月,以色列摩萨德在黎巴嫩突袭并暗杀真主党领袖纳斯鲁拉,甚至夸张地在地下20米的掩体里“实施斩首。

这桩惊心动魄的秘密行动激起了中东“抵抗之弧”所有成员的高度警惕。

谁也没料到,这仅仅是第一步。

2025年1月,被认为是“关键枢纽”的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哈尼亚再度遭到神秘袭击而身亡。

接连的斩首行动,让反美、反以色列阵营的士气急转直下,谁都不敢再保证自己能躲过致命追杀。

以色列对“抵抗之弧”成员的打击不再局限于定点清除,而是扩大到可随时在平民区展开的大规模行动。

一个极具威慑的信号释放出来:不管你藏在哪儿,都在以色列的狙击半径内。

对伊朗而言,这意味着肩负“支援盟友”角色的策略成本越来越高。

一旦公开援助过度,就可能吸引更加猛烈的报复。

与此同时,伊朗国内的经济困境正不断加剧:

2025年,因国际制裁和油价走低,伊朗石油出口已跌至60万桶/日,外汇储备不足400亿美元,通胀则一路飙升超50%。

随着俄罗斯在2025年3月的外交声明中明确表示“不会给予伊朗军事协助的承诺”,德黑兰失去了重要的“大国后盾”。

面对日益尖锐的国内经济与外部压迫,伊朗对其在伊拉克的“代理人”显然有心无力。

于是这场让外界惊掉下巴的“投降”似乎就显得并不那么意外。

三、中东格局会不会顺势出现“翻篇”?

当一面多年来被外界视为“反美、反以路线图”的旗帜倒下,中东格局会不会顺势出现“翻篇”?

1、黎巴嫩真主党的生存危机

黎巴嫩真主党原本神秘且强悍,然而领袖纳斯鲁拉在2024年8月被摩萨德暗杀后,整个组织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

黎巴嫩政府甚至借机要求真主党“武装统一化”,要么服从国家军队指挥,要么就自行解散。

在外有美军和以色列的虎视眈眈,内有黎巴嫩国内日益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压力,如今陷入只能转入“地下游击”模式的尴尬。

与叙利亚和伊朗的补给通道也因叙利亚局势的再次动荡而严重受阻。

一旦“抵抗之弧”另一端的伊拉克武装离场,真主党恐怕也只剩下岌岌可危的零星抵抗。

2、叙利亚与也门等地缘薄弱点

中东地缘的格局一向复杂,叙利亚战场曾是伊朗影响力的重要枢纽,但新的叙利亚政权并不完全倒向德黑兰,内战残余势力、被削弱的巴沙尔政权以及外部多方势力的角力,让伊朗难以腾出力量去“拯救”更多盟友。

也门的胡塞武装则同样面临补给与资源断缺,难以在局部扭转命运。

这些“抵抗之弧”内部环节自顾不暇,进一步加剧了整体链条的松动。

美国借“反恐”之名打击伊朗在伊拉克的代理人,巩固了亲美的巴格达政府;一旦拔除了“抵抗之弧”的势力,美国对中东能源和战略支点的掌控就更进一步。

相应地,中俄对于这场急遽变化,都显得相当谨慎。

尽管在2025年4月举行的莫斯科会议上,中俄共同呼吁“以政治方式解决危机”,但显而易见,没有任何一方愿意真正投入兵力与美国在伊拉克摊牌。

对此伊朗愈发孤立无援,默认投降也就成了无可奈何的选择。

四、美伊谈判

1、双方的谈判杠杆

特朗普在早些年就曾大放狠话,称若伊朗不回到谈判桌,“会让德黑兰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

而2025年的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虽声称“三军进入最高战备”,但现实里却难以拿出更强硬的回击手段。

毕竟,国内经济凋敝、失业率攀升,再加上盟友支持力度幾近于无,伊朗只能选择在美伊谈判中尽量争取更多面子的结果。

更尴尬的是,一旦伊朗打算“豁出去”硬碰硬,或许只能牺牲伊拉克这个关键缓冲地带,让美国在此部署更多军力。

对伊朗来说,与其硬碰美国的B-2轰炸机和巡航导弹,不如先“晾”着这批民兵自寻出路。

巴格达方面虽试图说服华盛顿将这批武装“合法化”,但显然美国并不愿放过任何可能的隐患。

2、“停火”后或有更大危机

2007年,萨德尔运动与美国达成停火协议,一度让伊拉克国内暴力减少,可随后不久,“人民动员组织”就出现派系割裂,新生的极端组织也趁机在安全缝隙中抬头。

类似的剧情有可能在2025年重演:

5万精锐武装一旦离开明面战场,一些不愿遵从的极端分子很可能瓦解后迁入更隐蔽的地带,从而形成新的恐怖网络。

这正是巴格达政府最不愿看到的局面:如果只能靠美军的铁腕维稳,伊拉克主权形同虚设。

五、“抵抗之弧”何以走向瓦解?

“抵抗之弧”曾被解读为伊朗在中东的广泛地缘延伸,从伊拉克、叙利亚到黎巴嫩真主党,再到也门胡塞武装,形成“反美反以”同盟。

这条弧线最初源于伊朗1979年革命后的防御性战略,随后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及随后的叙利亚战场中渐渐强化。

然而随着美军加大在中东布局,以及国际制裁不断绞杀伊朗经济,“抵抗之弧”赖以生存的资源和后盾逐渐式微。

哈马斯在巴以冲突中的被动,也间接削弱了伊朗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影响力。

叙利亚的新动荡更让德黑兰疲于奔命。

在此背景下,伊朗当初笼络各路反美武装的策略成为了沉重负担。

投入越多,国内越难支撑;投入减少,外部势力也纷纷退避。

就算仍有些残余力量在顽抗,但缺乏统一指挥和资源保障,最终难成气候。

伊拉克什叶派武装此次集体投降,只是一个分水岭,把这条“抵抗之弧”曾短暂兴盛、最终衰落的宿命彻底暴露在世人面前。

结语

确实,枪声的停歇不代表威胁的消失。

“抵抗之弧”曾撑起了伊朗的战略版图,如今陡然坍缩,反倒让大国竞争在这片土地上更加毫无遮掩。

任何一方都不会轻易认输,也不会轻率拥抱新的秩序。

正如有分析所言:当武器沉睡时,谈判桌上的筹码才最致命。

如果你是伊拉克总理,你会如何取舍?

一面要平衡美国和伊朗的影响,一面要防范国内可能冒头的极端势力这一场洗牌的过程,终究还要看局中各方的意志与抉择。

或许真正的破局者尚未登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叙利亚变天,伊朗“抵抗之弧”何去何从. 南方防务智库特约研究员 李福泉.

[2024-12-25]

伊朗四面楚歌下启动高度戒备?“小弟”投降美国,俄罗斯表态拒绝军援?. 腾讯新闻.

[2025-04-11]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