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谈崩了,中方直接被拒绝,澳总理:若不出售港口,将强制征收

郭嘉聊健康 2025-04-17 11:35:10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南太平洋的达尔文港,早年间因二战纷飞的硝烟声而闻名,如今却因中澳之间的港口租赁纠纷再度登上国际舆论舞台。

中方企业岚桥集团凭借2015年签下的99年租约,本以为能在澳洲北领地打造物流与经贸双赢的典范。

孰料2025年澳大利亚政府动作不断,总理阿尔巴尼斯强硬警告:“若不出售港口,将强制征收。”而岚桥集团丝毫不退让,坚持“绝不出售”。

当年货轮川流不息的达尔文港,如今隐隐透着风云变幻。

这片港湾,究竟是商业繁荣的象征,还是大国博弈下的棋子?

一、从“黄金合约”到政治筹码的嬗变

在2015年时,北领地政府为了摆脱财政赤字,面对当年高达12亿澳元的预算压力,急于出让港口经营权来换取外来投资。

达尔文港当时的年吞吐量不过300万吨,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老旧,急需“金主”来完成升级改造。

中国岚桥集团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以5.06亿澳元拿下了达尔文港99年经营权,并承诺追加2亿澳元升级港口设施。

当时的协议条款备受关注:一方面,澳洲北领地政府期待借此增强经济活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岚桥集团看中达尔文港的地缘位置,希望搭建直通亚洲的贸易走廊。

这种互利共赢的“黄金合约”一度被官媒和商界视为中澳合作典范。

谁都没料到,仅仅数年后,这份合约就被政治化,恰似遇上了逆风的国际环境。

到了2025年4月,澳大利亚工党政府和反对党自由党在达尔文港问题上展现惊人的一致。

总理阿尔巴尼斯先摆出“双轨策略”:若能与岚桥集团“友好谈判”达成转让或回购,他不介意付出一定经济代价;若谈不拢,就要动用国家安全法或《澳大利亚外资审查法》实施强制征收。

另一方面,反对党领袖达顿则更为激进,呼吁直接启用《国防安全法案》第28条,绕过漫长的谈判程序,快速收回港口控制权。

这一幕堪称“毁约方程式”,无论谈判还是强制征收,全都指向同一个结果:让中资离开达尔文港。

更关键的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拥有跨越州域的更高权力,根据《澳大利亚外资审查法》也确实有一手“终极否决”的法理基础。

如今达尔文港案已被视作国际投资领域的一场压力测试。

参照UNCTAD《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条款》第8条相关规定,如果一个国家因国家安全理由对外国投资实施征收,应当依照公平补偿原则对承租方予以赔偿。

类似的先例可以看到2020年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纠纷,最终因违约赔偿巨大,陷入财政泥淖。

根据德勤在2025年4月的评估报告,澳方如果强制征收达尔文港,需支付至少87亿到112亿澳元的违约金和补偿,而这笔金额无疑将给澳洲财政带来显著冲击。

在经济与政治的权衡下,这笔巨额赔付或将令联邦政府如芒在背。

可是国内舆论中高涨的“主权焦虑”和“安全担忧”却令政客难以退步。

中方方面,岚桥集团已表态准备通过ICSID国际仲裁维权。

对于他们而言,合约是一份法律保障的国际商业协议,如果澳方单方面撕毁,势必在全球投资者圈子里留下“澳大利亚政治风险攀升”的印象。

有人不禁要问:一旦失去契约精神的背书,澳洲还能否有限度抵御后续外资流失?

二、美军基地阴影下的港口博弈

达尔文港之所以牵动各方神经,离不开军事地理的要害属性。

它距离南海大约2500至3000公里,若美军B-1B轰炸机从这里起飞,2.5小时左右就能进入印太热点海域。

对美国而言,这样的距离布局正好满足其印太战略的快速反应需求,对澳大利亚而言,又能借此“捆绑”美国军事承诺,强化北领地在国防版图中的地位。

更值得注意的是,港口周边5公里范围内便布有罗伯逊兵营和德尔塔通信站,前者长期驻有约2500名美军,后者则肩负卫星监控及通信中继功能。

在2024年的美澳“护身军刀”联合演习中,达尔文港短短数周就转运了12万吨军用物资。

毫无疑问,这里不仅是货轮的集散地,也是军火与士兵流动的重要节点。

澳洲国内情报部门ASIO曾在2024年11月对外示警,称在达尔文港发现“可疑数据传输设备”,可能存在外泄或监控风险。

舆论瞬间炸锅,各种带有倾向性的报道让达尔文港成为焦点。

岚桥集团随即发表声明,指出所有通信设施均符合澳洲本地法律及港口管理要求。

随后必和必拓的一份审计文件也显示,达尔文港网络安防等级已达ASD标准。

前北领地总检察长抛出一封令人震惊的“2015年联邦知情文件”——原来当年联邦层面对达尔文港移交给中企一事早已知情并认可,不存在所谓安全隐患疑点。

在澳大利亚与美国共同推进AUKUS合作的背景下,达尔文港的存在显然让美方心里五味杂陈。

2024年,美国国务院正式对外发布《印太基础设施安全指南》,此后澳方也紧跟脚步提出要重新审查达尔文港等“战略节点”的运营方。

与此同时,澳养老基金与美国贝莱德集团合组收购联合体,对港口经营权虎视眈眈。

更引人注目的是,达尔文港扩建计划与美军“远征前进基地”项目规划几乎重叠。

根据兰德公司2024年的研究报告,这些扩张不仅包括码头泊位的延伸,还有后勤仓储与军用维修设施的提升。

许多人猜测,一旦达尔文港被澳方“强征”或转手,其军事用途将大幅提升,或与美军在印太的长期部署深度结合。

三、中澳关系

中澳之间历经贸易摩擦与政治争端,却仍维持着惊人的经贸总量。

到2024年双边贸易额已突破2800亿美元,中国仍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出口市场,尤其在铁矿石、天然气等领域一直保持高依存度。

此刻达尔文港的租约纠纷,一旦引发更大规模的经济对抗,可能重演2020年大麦关税战的旧戏码。

当年澳方损失了约37亿澳元的出口收益,至今仍让不少农企叫苦不迭。

达尔文港更是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出口的重要枢纽,处理全澳15%的LNG业务。

如果港口运营不稳或陷入政治纷争,必定波及资源出口,进而引发国际市场连锁反应。

这样的后果恐怕不是任何一方愿意看到的。

在过去数年,中澳外交关系经历“大起大落”,有时甚至呈现针锋相对的“口水战”。

可随着疫情后全球产业链重塑,两国似乎一度出现了修复氛围。

然而达尔文港事件再次激化矛盾,2025年4月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中国企业依法合规进行海外投资,不应被任意政治化。

而岚桥集团在4月12日宣布已正式启动ICSID仲裁程序,誓要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CGTN推出名为《达尔文港的前世今生》的纪录片,短短数日点击量破千万,直指澳方违背“非歧视”原则,引发全球网友热议。

很多评论建议中方对澳方采取“精准威慑”,既要坚定维护企业利益,又要避免在更广泛领域升级冲突。

因为中澳之间的经济依存度实在太高,一旦陷入制裁与反制裁的循环,最终受损的将是彼此的民众与企业。

在这场争端中,别忘了南太平洋与东南亚地区也高度关注。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2025年的博鳌论坛发言时就呼吁:“商业问题应当回归商业轨道。”他担忧达尔文港事件若失控,或将破坏亚太区域的投资环境。

与此同时,中企已在印尼的比通港和马来西亚的关丹港加快布局,希望降低对澳大利亚港口依赖。

2024年商务部的数据也显示,此类替代枢纽的建设力度明显上扬。

部分策略分析认为,其实岚桥集团或许也在做两手准备:一方面坚守达尔文港,另一方面在更广区域寻找新的抓手。

更值得一提的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下的争端解决机制也成为观察焦点。

北大国际法研究所的分析指出,如果达尔文港争端最终走国际仲裁渠道,不排除双方将援引RCEP相关条款来主张或抗辩。

届时,东盟各国的立场就会额外关键,因为他们也不愿看到地缘博弈牵连本区域平衡。

不管如何,“政冷经温”的平衡,似乎在达尔文港这个节点上难以继续维持。

当外资安全、国际法、军事部署和经贸利益交织在一起,任何一方的微小动作都可能牵连全局。

双方领导人和企业应如何协商、让步,或许才是破局的关键所在。

结语

在1942年的达尔文港上空,日军轰炸机的阵阵轰鸣曾让这座城市陷于火海;如今,澳洲北部的同一片海岸线上,却因商业纠纷与地缘冲突再度成为风暴中心。

贸易顺差与军事同盟、国家利益与国际规则,在这里碰撞出刺眼的火花。

中澳彼此都需要深度思考:当“契约精神”遭遇“安全焦虑”,该如何在全球化正遭遇逆流的当下守住底线。

当军事部署与经济依存纠缠不清,又该怎样为下一代留下可持续的合作空间?或许,达尔文港的变与不变,正是对整个时代的一次追问。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