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茶座:人在焦虑时,何不换个角度去想?

五色石文斋 2021-09-25 08:18:08

现代社会迅速发展,日新月异,不愁吃穿,可是不少人焦虑感严重,明明没有什么事情,却走不出内心的黑暗。

为什么会这样呢?又焦虑些什么呢?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骑电动车的闯红灯;绿灯变黄灯了,小车还要飞速冲过去;有时一点小矛盾就闹得不可开交,说话像“吃了枪药似的”。这些行为没有人敢指责,否则,对方的理由比你还多,说不准一股脑儿会把气发泄在你身上,好像倒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似的。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理智的人少了?快乐的人少了?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这些人的焦虑行为呢?

我想这主要与人的认知因素、个性特点、内心的矛盾、自我的期望值落差和早期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有关,更重要的是与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激烈的竞争、生活的压力和前景的不确定性有关。对年轻人来说,毕业了,但找工作难,特别是找一份称心的工作更难。接着又是找对象难,要房要车要存款,还有养育孩子、赡养老人……哪有一时能够松劲、能够歇下心来?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各方面开始衰退,加之看不惯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就容易产生悲观、焦虑情绪。

80后以来的年轻人,本应是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的花季;为什么也是忧然暗伤、好像总是伤痕累累呢?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从小在温室里长大,不曾经受过风雨,所以一旦生活有了压力,不焦虑不发泄才怪。于是,从对生活的追求,到生活给予的挫折和彷徨,很多人不是勇敢面对,而是选择逃避。

可是,他们却哪里知道,生活的实质本该就是这样!哪有什么一帆风顺?哪有真正的心想事成?

有个故事很能阐释这个道理。说曾经有个老太太,天晴时,忧虑大女家制作的雨伞卖不出去;下雨了,又担心二女家染房晾晒布料的生意受影响,整天处于忧愁抑郁当中。后来,有人劝她说:“何不换个角度去想?”对呀!这时老太太心情开朗了。天晴时看到了二女儿家兴旺的染布生意;下雨了,又看到大女儿家兴盛的制伞生意。

是啊,当我们焦虑时,何不换个角度、或者换位思考?

千万记住,彩虹总在风雨后。心情不好时不能钻牛角,不能抱怨他人,不能发泄给社会,要多向同伴、朋友或知心人倾诉,运动和劳动也是很好的调节办法,不要总是把事情往不好处去想。

其实,北宋的司马光早就写有一首《客中初夏》的诗送给了我们: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文/赵俊前)

欢迎走进“五色石文斋”。如果您喜欢,请点击关注,也欢迎您分享、评论。在这里随时有精彩的文章发布。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