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其中两仪指的是阴和阳,《易经》认为,一切复杂的事物和现象都包含这阴阳两面。而在中医理论中,也有阴阳之说,人体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脏为阴、腑为阳,气为阳、血为阴。其中气血是人体的根本,是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和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
人体要气血平衡,整个人才会显得精神,身体才会健康。倘若,体内气血不平衡(失调),一会儿心脏气短,一会儿肺上淤血,整天胸口上像压着一块大石头,喘不过气来,人又哪来健康。所以,健康不健康最重要的就是看气血是否平衡。
一个人气血是否平衡,从以下几个方面或能看出1、看眼睛
若是气血充足的话,眼睛看起来会炯炯有神。反之,若是气血失调的话,眼白的颜色变得浑浊、发黄,有血丝。并且还容易出现眼睛干涩、眼皮感觉沉重的现象。
2、看脸色和皮肤
气血充足的情况下,人体的肌肤看起来会红润些。若是气血失调,皮肤很容易会出现长斑、长皱纹,脸色发黄、发白的情况。
3、看头发
我们常说血为发之余,气血充足,头发看起来才会乌黑亮丽。反之,若是气血失调,头发失去血液滋养,那么很容易就会出现干枯、分叉,甚至还有可能脱发或白发。
4、听声音
气血充足的人,说话声音都比较洪亮、有力。若是气血失调的话,比方说气不足,说话感觉软绵绵的没什么力度,还会出现懒言少语的情况。
5、看手掌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手掌一年四季都是温暖的。倘若体内气血失调的话,那么很容易会出现手心出汗或者冰凉的情况。另外,健康正常的掌心颜色应该是粉红的,如果太白代表血虚,太黄则是气虚的表现。
6、看手指
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手指肚,是鼓起来的还是瘪下去的,正常人应该都是鼓起来的,但是气血不足的人却鼓不起来。 也可以按压手指肚,指肚恢复速度越快的气血越充足。
7、看睡眠
一个人在气血充足的情况下,会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匀,一觉睡到自然醒。反之,若是气血不足,心失所养,那么很容易出现入睡困难,易惊醒等表现。
8、看运动
一个人运动时如果出现胸闷、气短、疲劳难以恢复的状况,说明气血不足,而那些运动后精力充沛、浑身轻松的人,则表明其气血很好。
以上这些异常表现,若是气血不足都有可能导致。或许很多人对气血没有很深的认识,其实一句话也能概括起来。气就相当于人体的动力,就好比一辆汽车的马达,而血就相当于汽油,是动力的源泉。
可以说气和血是相辅相成的,中医有“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之说。若是血液没有气的推动和统帅,那么就无法到达身体所需要的地方。气要没有血液的承载,那么就会很容易成为身体里的邪火。因此,才需要气血达到平衡,这样身体才会健康。
气血双补——两仪膏两仪膏是出自《景岳全书》的一个方子,仅仅只有两味药,却能够达到气血双补的作用。
人参——补阳气
人参我们都知道它是大补之物,在《神农本草经》也有记载“主补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从这就可以看出人参的药用价值有多高了。人参味甘、微苦,药性微温,归脾、心、肺、肾经,有着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的作用。 但是由于它的作用就是因为太补了,并不适合长期服用,所以现代人很多都用党参来代替。因为党参的性味甘平,作用比较缓和。更可贵的是,党参健脾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
熟地黄——补阴血
熟地黄味甘,药性微温,归肾、肝经,有着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作用。肝藏血、肾藏精,而熟地黄刚好可以补肝肾之血,对于血虚萎黄、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须发早白也能够改善。
以上两味药一味补气一味补血,可谓是气血双补。另外,两味药都是甘味药材,而甘味入脾,有补益作用,能够健脾。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这样一来气血不足,就会很好地得到改善了。补气血之道,其实除了药物调理之外,其实用艾灸也是可以慢慢得到改善的。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心、肝、脾三脏都与血液的生成和储存息息相关,故气海、膻中、肺俞、心俞、肝俞、脾俞等穴常常作为养血之要穴。气海为肾气所聚之处;膻中在心肺之间,为“气之会”穴;肺俞有调补肺气的作用,中医学历来有“益气生血”的治法;膈俞在心下肝上,是为“血之会穴”,只要是与血有关的病症,均可取用;膏肓与心和心包的关系密切,为古今养血要穴。
每次可选用3~5穴,每穴用艾条或艾灸器温灸3~5分钟。突击治疗应每日1或2次,巩固治疗可每2日灸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