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毛岸青带着妻子邵华回老家祭拜母亲,在母亲墓前,他忍不住要跪拜。邵华见毛岸青要下跪,连忙拉住他,一脸担忧地摇摇头,制止他的行为。
毛岸青很快明白妻子的用意,打消了下跪的念头。
邵华为何不让毛岸青下跪?毛岸青和母亲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

毛岸青和母亲的回忆非常少。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当时毛岸青才7岁。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毛岸青都过得很艰辛,可以说,母亲去世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从这一刻起,所有的苦难都向他涌来。在板仓的这七年,竟是他人生中最快乐、最平静的时光。

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弟弟毛岸龙,在党组织的帮助下逃到上海。但没过多久,4岁的毛岸龙就因病夭折了,就剩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俩相依为命,他们一个8岁,一个7岁,在上海过起流浪生活。
1935年,毛岸青得知他的叔叔毛泽覃牺牲,愤怒不已,在街头发起“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激怒了一个外国巡警。
洋人对中国人一向心狠手辣,他拿起警棍砸向毛岸青的脑袋,下手很重,从此毛岸青就落下了脑疾。
直到1936年,兄弟俩才被组织找到,结束了流浪生活,一起到苏联学习。
在最艰苦的岁月里,是毛岸英带着毛岸青走过来的,所以对毛岸青来说,毛岸英在他心中的分量很重,他在情感上很依赖哥哥,但在经历母亲被杀后,他又经历了哥哥牺牲。

1950年,毛岸英在抗美援朝中牺牲,毛岸青大受刺激,脑疾再次发作,毛主席只好忍痛将他送到苏联治疗,毛岸青再次孤身一人漂泊在外。
毛岸青的脑疾无法治愈,他一生都饱受头痛的折磨,身体大受影响。
毛主席晚年身体不好,拒绝毛岸青来探望他,只因为怕儿子看到自己的样子会受刺激。
二、邵华制止毛岸青跪拜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大婚,孤独漂泊多年的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婚后,毛岸青一直心心念念带妻子回老家祭拜母亲。

杨开慧同样是毛主席心中的一道伤,他有点感伤地对邵华说:“你们有时间就回老家一趟,去见见家里的亲戚,也看看岸青的妈妈,把你们结婚的消息告诉她。”
直到1962年,毛岸青夫妇才得到机会回老家。
这天,天上下着大雨,就如毛岸青的心情一样。邵华不由劝道:“我们等雨停了再去吧。”
但毛岸青固执地说:“我一秒钟都等不了了。”
于是,他们冒着大雨来到墓地,毛岸青一时抑制不住自己悲伤的情绪,流下两行热泪,他难过地说:“姆妈,我来看你了。”
邵华赶紧拉住毛岸青,说:“你的身体不好,地上湿凉,就不要跪了吧。”

毛岸青一时有点犹豫,于是邵华又说道:“妈妈是个思想进步的人,她最不喜欢那些封建束缚,所以当初和爸爸结婚时才不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一套。妈妈应该也不喜欢下跪这种老传统。”
听到这话,毛岸青打消了跪拜的念头,和邵华一起对着墓碑鞠了三个躬,然后说:“妈妈,这是您的儿媳妇,她叫邵华,是张文秋阿姨的女儿,我们两年前结的婚,儿子有家了。”
邵华也说道:“妈妈,您放心,我会照顾好岸青的。”
三、毛岸青要求葬在母亲身边毛主席身负重任,毛岸英英年早逝,所以多年来,毛岸青一家是回老家祭拜杨开慧最频繁的。

从1962年到2002年,毛岸青夫妇30多次回到板仓祭拜杨开慧,而毛岸青每次登记的名字都是“杨岸青”,这是当年他们在板仓时,为了躲避敌人,杨开慧给他改的,毛岸青一直牢记于心。
虽然和杨开慧的母子情很短,但是毛岸青用自己的一生来怀念母亲,或许正因为时间短,当年的每分每秒才更令人珍惜。
后来的几年没能回板仓,也是因为毛岸青的身体实在太差了。
2007年,毛岸青的身体已经快要撑不住了,临终前,他嘴里喃喃道:“我好想妈妈,把我和妈妈葬在一起,我要陪在她身边。”

晚年的时候,毛岸青多次和妻儿说:“我去世后,一定要把我葬在妈妈身边。”临终前,他最惦念的也是这件事。
毛岸青去世一年后,邵华也随他而去,儿子遵从父母的遗愿,把他们的骨灰带回了杨开慧身边。一个从小缺失母爱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