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6岁的邓小平在女儿的搀扶下,来到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为原配扫墓,这也是邓公最后一次为原配扫墓。

这一天,上海下起了绵绵细雨,乌云低垂,整个墓地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
上海市委招待处的同志对邓小平说道:“您当时要找的那座墓,我们已经找到了,并且安葬到了龙华烈士陵园。”
听闻这个消息,邓公立马强撑着站起来,说道:“快,带我去看看!我要亲自为她扫墓。”

邓榕扶着年迈的父亲,心疼地说道:“爸爸,非去不可吗?要不我代您去吧。”
邓公摇了摇头,坚定地说道:“不!我必须亲自去!”
邓榕明白,父亲决定的事情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她转身对工作人员说道:“请安排一下,我们明天去扫墓。”
上海的雨虽然停了,但是天空仍旧阴沉沉的。
邓公在女儿的搀扶下,来到了龙华烈士陵园一座墓碑前,上面刻着“张锡瑗烈士之墓”,看着熟悉的名字,邓公的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毛毛,快叫张妈妈!”

邓榕走到墓碑前,乖巧地喊道:“张妈妈,我们来看您了……”
邓小平欣慰地点了点头,说起了当年和张锡瑗(yuàn)的点点滴滴……
1925年,在遥远的法国,邓小平遇到了原配妻子——张锡瑗。
这一年,张锡瑗才19岁,风华正茂、清纯秀丽,只是一面,就在邓小平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1927年,在组织的召唤下,邓小平回到了国内工作。

之后,邓小平以中共中央秘书处处长的身份参加了“八七会议”。
没多久,张锡瑗也回国了,在河北从事工人运动,组织认为她能力出众,便将她调来武汉,留在了中央机关工作。
巧合的是,邓小平是秘书处处长,张锡瑗恰好就在他手下工作。
中央机关搬迁到上海后,邓小平和张锡瑗也来到了上海工作,在这个满是无声硝烟的战场上,两人走到了一起。
1928年,邓小平和张锡瑗结为革命伴侣。

新婚燕尔,甜蜜非常,那个时候的邓小平和我们熟悉的样子完全不同,他活泼开朗、十分爱笑,经常可以听到邓小平那爽朗的笑声。
张锡瑗漂亮温柔、个子还高,可她偏偏就相中了小个子的邓小平,邓小平因此感到十分荣幸和高兴。
没多久,张锡瑗就怀孕了,组织派遣邓小平去广西领导百色起义,邓小平只能无奈地拜别妻子,远赴广西领导革命活动。
等到百色起义结束,张锡瑗也马上要生产了,邓小平立马赶到医院陪产,就在这个时候,不幸降临了。

孩子难产,张锡瑗豁出半条命才生下孩子,可她自己却得了“产褥热”,病情急剧恶化,张锡瑗甚至都来不及看看孩子,就去世了。
这一年,张锡瑗才24岁。
张锡瑗的离开对邓小平的打击很大,后来,他虽然遇到了终生伴侣卓琳,但是张锡瑗早已成为了邓小平心上的一颗朱砂痣,也许爱意早已消散,但是对故人的思念,却贯穿了邓小平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