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对于我国人的看法在近代一直是很好的。而他们态度的转折点就是在近代,下面就来说说。事实就是挺让人痛心的。
其实外国人在1840年之前对于中国人的态度一直都是崇拜,仰慕的。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很多的外国人(特别是一些一些欧洲的上层人士)对于中国都是非常的崇拜,向往的。当时著名的社会学家伏尔泰说:“中国的官员对待中国的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儿,而他们的君王也是很仁慈的,从来不会强迫自己的百姓。”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牛顿也说:应该让中国人来教会我们礼仪。这是清朝末期的时候外国人对于中国人的看法和理解。可见当时的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眼中其实是非常受到尊重和崇拜的,对于中国也有着向往之情,就像现在很多人想去西方生活一样。当时的欧洲也是对于中国充满了向往。
著名使者马嘎尔尼在即将快要退休的时候一直对于中国有着向往之情。他当时据说已经向英国政府表达了自己要退休的意思。但是知道自己接下来要访问中国,他非常激动,接受了延期离职的要求,不过正是这趟中国之旅,让西方很多国家改变了对于中国的看法,这些看法直到现在也是西方的主流观点。
而马嘎尔尼带领的使者到达中国后的两件事情彻底颠覆了他对于中国的认知,他后来把这段经历写成书,也改变了很多外国人对于中国人的认知。
一件事情是他在抵达中国的定海后,之后要去天津。由于不太识路,想找人为他们带路。在与当地的官员交涉后,当地的官员叫士卒把去过常在海上跑的人抓来聚集在一起,问出了去过天津的人。可那个人说自己还有生意要处理,如果离开会导致财产损失。而官员丝毫不管他的辩解,强命他必须作为外国大使的领路人。在此时,他们知道了中国的官员是一群自私自利,不顾百姓死活,不尊重人权的人。因为在西方,民众有拒绝官员的权力。

所以经历这件事后,他们知道了真实的中国。随着后来有大批外国人的涌入,他们所看到的也是如此,那就是中国的官员不顾民众死活,没有人权意识甚至没有人性。所以在外国人眼中,近代中国给他们第一个印象就是中国的政府没有人权,迫害百姓,不顾他人死活。这也是美西方在国际上多次抛出中国的人权问题,以不自由,迫害人权等攻击我国政府,刻意捏造一些事实,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信的原因。而近代满清政府对于普通民众的行为就是他们现在讨论中国人权问题的历史依据。那就是在他们眼中,近代的中国是一个没有人权,权力完全不受约束的国家。来中国个人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这就是近代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的其中一个评价
在民间,他们认为近代的中国普通民众是不活泼的,冷血无情的人。对于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麻木不仁。有一本书在记录近代中国民间的时候这样写道:
“在没有官员时,中国人的表情也十分正常。只不过一但有官员出现,他们的表情马上就变了。中国普通老百姓外表非常拘谨,这是他们长期处在铁的政权统治之下自然产生出来的。在他们私下生活中,他们也是非常活泼愉快的。但一见了官,就马上变成另一个人”
这就是近代中国的普通人,他们对于官员可以说是畏惧到了极限。而其它地区的华人却并不是这样。近代那些出海的华人(比如马来西亚,新加坡)那些地区的华人则是十分活泼,热情,有平等的意识,对于官员不卑不亢。而反观内地的华人则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巴罗对于近代的中国这样评价道:
这些事例再清楚不过地昭示了中国人自夸的道德品格中的巨大缺陷。不过就像我先前说过的,其错当在于政治制度,而不在于民族的天性或者气质。
中国在之前对外大肆夸大当时的中国,而当那些人真正进入这片土地时才发现实际情况与他们预想中的相去甚远。而这些归根到底就是制度的原因。
因此中国的近代在外国人眼里看来是官员思想落后,没有平等与人权意识。民众自私愚昧,对上阿谀奉承,对下欺压,常常是大官欺压小官,而普通的官员则欺辱百姓。对地位相同的人麻木不仁。

这就是给外国人的另一个印象。近代中国普通民众相互欺骗,对上讨好,十分虚伪。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制度原因。为何清朝最后没有成功,为何国民革命会失败。那就是制度的问题。如果不解决体制的问题,在其他领域取得的成果很有可能会得而复失。而清朝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清朝在前期进行了洋务运动让国家很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没有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在与日本的交战中所有前期取得的成果最后还是化为泡影,得而复失。而这场战争就是著名的“甲午海战”。

总结一下,在外国人看来,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段官员欺压百姓,百姓对上讨好,对他人麻木不仁,没有现代意识,思想落后,受尽他国欺辱的历史。而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则是社会缺乏平等理念的传播与政府的腐朽后,并且一直没有改变而导致的。因此近代的中国史,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在人们眼里都是屈辱,社会思想腐朽愚昧,人们不堪回忆的一段历史。
而正确看待他们,才能避免历史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