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番茄曾风靡80到90年代,市场淘汰很难买到,但吃起来味道真好

史墨弦说说 2025-04-19 17:14:54

那时候的番茄,不靠颜值,也不拼个头,却凭一口沙甜味道赢得了整整一代人的喜爱。

毛粉西红柿,这个在80到90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过的品种,如今却在市场上难觅踪影。它有一层细细的绒毛,果子红亮,皮薄汁多,咬一口满嘴是熟透果肉的香气。可惜在追求高产和运输方便的时代,它因为“娇贵”逐渐被淘汰。

想当年,地头摘下一个毛粉番茄,擦一擦就能吃,那股味道,几十年都忘不掉。

如今,再想吃一口,已是难事。

秋后的一颗番茄,甜进了老街的记忆

家门口那块老菜地,曾经种了几十株毛粉西红柿。每到深秋,果子一串一串挂满枝头,火红火红的,在冷风里显得特别精神。

太阳一晒,那细细的茸毛就泛着点光,摸上去不扎手,倒像一层薄薄的绒布。

那年十月,打霜的头一天下午,母亲蹲在地头,戴着手套轻轻摘果。她拣着熟透的,一只手托着底,一只手拧下果柄,不让番茄落地。这种番茄皮薄,摔一下就容易裂。

母亲一边摘一边念叨:“这玩意儿娇贵,放轻点。”

摘回家,不用清洗,擦一擦就能吃。切开时,刀还没碰到底,汁水就先流出来了。果肉是沙沙的口感,入口细腻,带着微微的酸,但甜味更浓,连果心都像糖似的。

那时候,村里小孩谁饿了,绕着地里跑几圈,抓一个就啃,一身红汁也没人管。

这种味道,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一直没再吃到。

越是娇气,越是短命:毛粉番茄的尴尬

毛粉西红柿原本不是啥名贵品种,在陕西、山东一带最常见。个头不大,皮薄肉厚,颜色是粉红偏红的那种,表面一层细绒毛。熟透了的果子,一个能顶上现代番茄两个的味道。

但它太娇气了。运输途中一碰就裂,一压就烂,放不了几天就开始出水、软皮。批发商嫌它不耐放,超市不愿进,农民种了卖不动,赔钱的事没人愿意干。慢慢地,这种番茄从市场上消失了。

为了更高的产量和更方便的流通,新品种接连被推广。它们皮厚结实,个头大,成熟整齐,采摘之后能放上好几天。虽然味道寡淡点,但颜色亮、外形好看,不容易坏,摊位上能多卖两天。

在那之后,毛粉西红柿就成了“记忆里的番茄”。

曾有个种了一辈子番茄的老农说:“毛粉这玩意儿,好吃是真好吃,就是禁不起碰。”

种这种番茄的人少了,种子也越来越难找,甚至有些老品种的种源在本地已经断了。想找回这种味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口“老番茄”,吃出了童年的光景

今年夏天,回乡探亲,在村东头的一家小院里,看见几棵番茄藤沿着篱笆长。上面挂着一串一串小番茄,颜色发红,表皮带着茸毛,一眼就认出是毛粉西红柿。

屋主是个六十多岁的老阿姨。她说这些种子是多年前留下的,自家吃的,不多,就几棵。

“超市的番茄吃不惯,水多没味道,还是这老品种好。”

她掐下一颗熟透的给我,说:“你尝尝,这才叫番茄。”

果子从手里接过来,热乎的,阳光还没散去。轻轻一掰就开,汁水顺着手指缝流下来,香味扑鼻。咬一口,皮儿薄到几乎不存在,果肉细腻软糯,酸甜适口,像小时候跑地头偷吃时那股熟悉的味道。

阿姨说,这种番茄种起来费工夫,打药要注意,浇水得小心,雨多了就烂根,太阳大了容易裂皮。但她年年种,就是为了那一口“老味道”。

种子也是她一代一代留的,收果之后,把最大最红最饱满的挑出来,掏出籽,用清水洗净,晒干装瓶,每年春天播下,再一代代传下去。

她感叹,现在年轻人都去城里买菜了,也不愿费这工夫。有一年她儿子劝她别种,说超市买的方便,但她咬牙坚持:“我种这个,不是为了卖,是为了吃。”

这样的坚持,如今已经很少见了。

曾风靡一时的毛粉番茄,在老一辈人心中,不只是一个蔬菜品种,更是一段生活的缩影。它不像现在的番茄外表那么光鲜,却实实在在地好吃、踏实、有底子。

当年那些番茄一筐筐拉进市场,却因外形不好看、保存不久,被退货、被嫌弃、被遗忘。如今再想种,连原种都不好找。

但有人还记得。那些躲在屋后小院里、村头田地边偷偷开花结果的毛粉番茄,就像一段老街旧事,虽不再喧嚣,却从未被真正遗忘。

这种番茄,吃起来的确味道真好。不是因为它稀有,而是因为它让人记起了那些年,一家人围在饭桌旁,一盘番茄炒蛋端上来,香得让人不忍下筷的日子。



0 阅读:3

史墨弦说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