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去菜市场,一大姐拿着一块牛腩问老板:“这能红烧不?”
老板笑笑:“能是能,就是炖完柴。”
站旁边的老张插一句:“你还不如买肋条肉,香得多!”

买牛肉,光看红不红可不行,会挑部位才是真本事。明明花一样的钱,有人做出来嫩得流油,有人炖完像嚼皮筋。
到底差在哪?差的就是那三块“牛肉里的精华”。挑对了,不仅省钱,还能让全家人连汤带饭吃个精光。

中午买菜时,碰到熟悉的摊主。他刚放下一块带雪花纹的肉块,旁边大姐已经伸手指过去:“这是不是牛腩?”
摊主笑了笑:“看准了,这是牛肋条,可不是牛腩。”

牛肋条,不显山不露水,却是牛身上最容易被忽略的宝藏部位。它长在肋骨缝里,肉质带筋、带油,不柴不腻,吃起来香得直冒油。
不同于牛腩那层层叠叠的肥瘦交错,牛肋条自带油脂花纹,一烹一炖,浓香四溢,尤其适合空气炸锅或者炭火慢烤。

真正识货的,都会买上一斤炖白萝卜。锅一揭,油亮亮的肉片夹杂着萝卜的甜,满屋子香气叫人咽口水。
肋条肉不贵,三四十元就能买到一大块,但味道却比六七十的牛腱子还让人惦记。
市场摊贩一般不会主动推荐这块肉,留着自己人来挑。可别小看了这一点骨缝肉,它可是老饭馆的大厨才舍得拿来卤的料。

下午四点多,市场收摊前,冷鲜柜前还有人在排队。
有人问:“老板,里脊肉还有吗?”
老板头也不抬地回一句:“卖完了,明早来吧。”

牛里脊,一头牛只能切出四五斤。它贴着脊骨,瘦得干净,嫩得能滴水,切片一炒,筷子一碰,入口就化。
很多人拿它做青椒牛柳,或者切小块煎个黑椒牛排,口感嫩滑得让人停不下筷子。

别看它长得细条,价格却不便宜。菜市场卖42元左右,超市一上冷藏柜直接翻到60多元一斤。但只要尝过一次,就再也忘不掉。
这种部位最怕炖,遇水一泡就柴了。最适合快火爆炒或轻煎,时间长了反倒糟蹋了这份嫩。家里人嘴刁的,做菜时只认这一口肉,尤其老人牙口不好,用它最合适不过。
挑选时看肉色,带着细腻纹理、颜色红润的,才是新鲜货。早上八点半以后去晚了,剩下的不是碎就是边角料,想买得趁早。

卤牛肉那天,邻居阿姨敲门进来,端来一盘切好的牛肉片,蘸料是现磨的蒜泥和酱油。入口第一口就知道——这是前腱子肉。
牛腱子分前后。
前腱肉,里头细筋分明,横切面像花瓣,适合做卤味、凉拌,三花腱的外号就是这么来的。
后腱筋多肉紧,适合红烧慢炖,用来煲汤,汤色红亮,香味足,五花腱一出锅,满屋都安静了。

卤三花,得用老卤锅,放点八角、桂皮、草果,炖够四十分钟,不油不腻,凉后切片一拌香菜,配饭配面都带劲。
后腱五花适合做番茄土豆炖牛肉,先炒再炖,肉质越炖越筋道,土豆软烂吸汤,连带锅边都能抿干净。

挑腱子肉的时候,看筋的分布最重要。花纹均匀的、肉色红润、筋膜清晰的才是好肉。别听人瞎说越白越好,那是泡水过头的迹象。
腱子肉的价格比肋条略高,但用途广、风味好,是老百姓最不容易买错的一种牛肉。
只要处理得当,一块腱子能变成餐桌上的“硬菜担当”。

牛肉贵,不是贵在稀奇,而是贵在挑对。
牛肋条香、牛里脊嫩、牛腱子筋道,每一块都有自己的脾气和用法。
去市场别再光听老板讲“这是好肉”,学着看部位、摸手感、看颜色。一点经验,就能少走不少弯路。

肉精华在哪儿?老话说:“人要吃对口,牛要挑对块。”这三块部位,是牛身上最讲究、最值得的地方。买对了,不仅省钱,还能吃出家的味道、饭桌的体面和厨艺的自信。
下次再去买牛肉,试着换换口味,选这三块回家做一顿。你会发现,原来一块肉,也能让一家人围坐一桌、吃得香、笑得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