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天天吃猪肉,可能连真正的“宝贝肉”在哪儿都不知道。
大部分人去菜市场,不是买五花就是买排骨,结果越吃越油腻,越吃越没味儿。而那些卖肉的,自己留的,都是别人不抢、还看不上眼的三块肉:护心肉、梅花肉、猪天梯。看着不起眼,吃一口就知道什么叫又嫩又有嚼头,炖、炒、煎都能出香味。

问题是,想买还不一定能买到,一天一头猪,就那点,来晚了根本没有。
会吃的人盯着这三块,不懂的人连名字都没听过。

清早去菜市场,看似猪肉一条条挂在架上,其实内行人知道,真正好吃的几块肉,你来得晚,根本买不到。
猪全身上下三十多个部位,但真正让行家惦记的,就那么三块:护心肉、梅花肉、猪天梯。不是它们贵,而是它们少。
一头猪,卖十来种肉,这三块加起来不到五斤,摊主多半自己留着吃。

别看不起眼,吃过一次的人都记得这口。懂吃的老手,年年包腊肉、做红烧、炖白菜,从来不问价格,张口就要这三样。
菜刀落下去,筋肉交错,切面一看就知道,品质和普通猪肉不是一个档次。
而且这些肉,从口感、做法,到适合人群,都有讲究。你用错部位,味道全走样。
下面细说。

护心肉,在猪胸腔内壁,是横隔肌的一部分。说得直白点,就在猪肺和肚子之间那层带点筋膜的“带子肉”。
这块肉长得“实在”,筋膜包裹,瘦里带肥、肥中带筋,不出油,不冒腥,炒、煎、炖都不怕散。
但它产量极少,一头猪不过三两,剔得好才能下刀取出。

做法上,老南京喜欢把它切粗条、加葱姜干煎,再加黄酒焖个五分钟,撒点白胡椒,出锅前下点蒜苗。色香味俱全,端上桌没人不抢。
还有人用它炒青椒,或拿来炒苔菜,口感一咬一个“弹”,筋道但不咬人,最适合家里老人吃。
不过,这肉不常摆在明面上,肉摊老板得知道你“认货”,才肯从后头冰柜里掏一包出来。

猪天梯这个名,听着有点奇怪。其实是猪上颚硬腭那块软骨,形状一节节、像梯子一样。以前宰猪时,杀猪匠才知道怎么顺着刀法把它剥下来,普通人连在哪都不知道。
别看它不起眼,炖过之后一口下去,外Q内糯,咬得断却不断,特别适合牙口好的老人家。

南方一些老馆子做“蒜香猪天梯”,先把天梯焯水,再加蒜蓉、料酒、酱油、小火焖熟,出锅前撒点葱花,入口后不油不腻,清香回甘。
这东西不是难买,是根本没得买。能收得齐一斤的,全靠肉贩子自己家剃肉时一点点留。你开口问,他要是看你不懂,直接说“没货”。
但真懂的人一问,摊主可能会笑着从桶底摸出一包:“你是老客,剩下这一点全给你了。”

梅花肉也叫脖头肉,在猪的颈椎两侧。肉质细嫩、油脂分布均匀,切开后纹理漂亮,是猪肉里的“雪花牛”级别。
它既不像五花那样油腻,也比纯瘦肉多汁,属于全家老小都能接受的口感。

梅花肉最常见的做法是切厚片煎、切薄片炒,也能做锅贴、包饺子、炖萝卜。怎么做都不柴,放冷了吃也不会发硬。
而且这块肉最适合腌制,做叉烧、做蜜汁肉排,几乎不出错。
但超市里的肉常把梅花肉混进前肩肉、通脖肉里卖,买的人不懂分辨,拿回家还以为自己买了“前腿瘦肉”。
其实真正的梅花肉,一头猪也不过两三斤,早点去还不一定抢得到。

讲真,猪肉再便宜,真正好吃的部位从来不多。护心肉稀少,猪天梯难找,梅花肉经常被挑空。
懂的人年年只买这几个部位,不贪多,只求那一口吃得舒坦、入口有劲、回味不腻。
现在年轻人买肉喜欢图快,切块称重走人,殊不知自己手里那包肉,是拼拼凑凑的“混搭货”。
而老一辈买肉,是要看刀口、摸纹路、掂手感的。
一块肉拿回家,不光是吃的讲究,更是几十年厨房经验换来的门道。

这三块肉,有的是从不上台面的“边角”,有的是藏在骨头缝里的“冷门”,还有的是被误认的“普通肉”。
可越是这样,越值得认真吃一吃、试一试。

懂行的从不多说,一问就要那几块;不懂的人买了一辈子肉,还没吃过真正的“猪肉精华”。
下回逛市场,不妨早起半小时,跟肉摊老板聊一聊,看看那桶冰水里、架子底下,能不能翻出点“行家才吃的好东西”。买到了,算你有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