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课堂|延迟满足,你做对了吗?

育儿杂志知识 2024-09-25 13:20:41

你见过这样一段话吗?

如何在生活中实现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呢?刚开始尝试的时候,孩子不免要采取些“示威”行为,这时您千万不能因为心疼就马上“无条件投降”了。狠心坚持一下,从即时满足到延迟满足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只要孩子能等上一小段时间,而且在等待的时间里不哭也不闹,这样就是在自我控制了。想一想,您的坚持将换来孩子的耐心,值得吧?

刚开始看到这些话的时候我是有些胆战心惊的。我一再地问自己:这样的办法适用于多大的孩子?任何情况下孩子发脾气没耐心都可以用吗?如果单靠狠心地坚持就可以,那我们的教育岂不是简单了许多?在被要求等待的这段时间里,孩子的大脑在思考什么?孩子最终学会的是自我控制还是放弃了与成人的沟通?在育儿实践中正确运用延迟满足,我们需要先了解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实验

研究者让一些孩子单独待在房间里,面前放着孩子们喜欢的棉花糖,然后告诉孩子: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也可以等研究者回来,如果能坚持到研究者回来,就能再得到一块棉花糖作为奖励。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坚持了十五分钟直到研究者回来。后来,研究者又追踪调查了这些孩子,发现这些能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其他方面的不良表现也更少。

通过延迟满足实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他们能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然而很多人的误解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些孩子正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强,才让他们在实验中有良好的表现,成功延迟了自己吃糖欲望的满足。如果一味“狠心”地延迟,结果到头来不但不能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反而导致孩子情感冷漠,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当然,延迟满足实验对育儿的启示是不容置疑的:自我控制能力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适当的延迟满足练习可以提升幼儿的自控能力。

正确运用“延迟满足”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合延迟满足,不是所有的年龄都需要有延迟满足,特别是对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控制自己的欲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下这些例子可能是我们经常会碰到的:

对孩子诚恳

小石头是个汽车迷,家里已经有很多辆汽车玩具了,可是只要外出看到汽车玩具,他还是吵着要买。妈妈摆出为难的表情:“我们今天只是出来散步,没带钱,改天带钱了再买吧!”后来,小石头没有提买玩具车的事情,妈妈觉得孩子忘记了,也就没有买。

要对孩子诚恳,答应买的就要买,如果确定是不能买的,也要先理解孩子的想法,再告诉他不能买以及不能买的原因。当意识到成人是遵守诺言的,孩子也会动用他们的自控力,去延迟满足自己。

能直接感知的时间

乐乐拿着一本书想要妈妈讲故事,可是妈妈正在接听一个重要的电话。于是妈妈告诉乐乐:“五分钟,给妈妈五分钟好吗?五分钟后给你讲故事。”结果五分钟里乐乐不停地问妈妈:“五分钟到了吗?”结果妈妈也没能好好接听电话。

给孩子的应该是他们听得到看得见的时间,比如当你听到妈妈说再见的时候、妈妈晾好衣服的时候。当孩子还不会看钟表的时候,五分钟似乎太难了。

及时回应情感需求

小年糕人如其名,是个特别黏人的孩子,动不动就哭哭啼啼让大人抱。爸爸觉得男孩不能老是这样黏人,要学会独立。所以,在小年糕再哭的时候,爸爸就直接不理他,让他哭个够。

物质需求可以适当延迟,情感需求不可延迟。越是黏人的孩子,说明越是缺乏爱。被爱喂饱的孩子反而都是独立不黏人的,因为成人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不要打着锻炼孩子的幌子忽视孩子、拒绝孩子。

结合绘本故事

橙橙的脾气特别急,发现心爱的玩具看不到了,就大哭。爷爷跟他讲道理:“你等一等啊,我会帮你找的,要有耐心,学会等待。”可是讲了半天,橙橙还是大哭不止,讲的道理一点都没听进去。

六岁之前的孩子抽象思维尚未萌芽,单纯讲道理是很难理 解的。可以结合一些绘本或是动画片中关于等待的内容,鼓励孩子向故事中的人物学习,如果找不到现成的,编故事也是不错的选择。

归根到底,我们讲延迟满足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延迟满足不是简单地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是培养孩子在合适的时间和地方做合适的事情,这其实只是自控力的一部分表现。

自控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到孩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而不是纠结于是否要满足孩子的要求上。

来源:《亲子》杂志编辑:黄云越审核:曾 杨核发:王一木
0 阅读:3

育儿杂志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